本来按原定的计划要住上一周,但程健临时改动训练时间,提前了几天,向境之不想做特殊人员,只好跟着改动了自己的计划。
向迩一大早被叫醒,抱着自己的设计本从床上转移到车上,睡了一半的路,睁开眼就是一条长长的山路。他降下车窗,两眼直直地往底下望,惊讶地张了嘴:“那寺庙这麽高?”
“这是有路的,待会儿到半山腰,车就不能开了,我们得走上去。”
山路和寺庙在影视作品里见过不少,向迩今天是头一回身临其境,他好奇得半个身体都要钻出窗去,风擦面颊,烈阳洒在眼睫,跳过山间无形的阶梯,畅快地向山下绿油油的夏日光景坠落而去。
“太酷了,”向迩趴在窗边,“从这边跳下去,看到的景色一定更美。”
“这样的话,你就只有一次观看景色的机会。”
“为美而死,也算死得其所了。”
他信誓旦旦,向境之但笑不语。
山间人烟稀少,只有一户人家,一家三口,这时候只有一位老太太。向境之交了钱,将车停在他们家一个简陋的停车棚里。他和老太太聊天,向迩取了运动包挎上,从口袋里拿出手机,原地转一圈,发现信号时弱时强,到他们慢慢往上走,干脆就没了信号。
向迩年轻力壮,经常运动,走这几步山路绰绰有余,还有闲心往路边的竹林里探探头,用眼睛记录每个细节,以便空闲时画上一笔。向境之就不同了,他背得不多,但体力跟不上,起初还撑着口气,后来越走越慢,腿肚子抖得不停,好几次差一点就要往后栽倒。
他微弓着腰,手撑膝盖喘息,面前忽然伸来一只手。
向迩去而复返,像只灵活的鹿,在山阶上跑跳自如。他牢牢牵住爸爸的手,放慢了速度,叫他跟在自己身后,每走一步就会停下等一等。山间鸟鸣在他眼前,他却背过身来,弯着眼睛问一句“累不累”。
向境之微微眩晕,几乎就要这样往后仰去,跌进山下绿树如茵的夏日繁茂里,他期待绿色会掩盖那副丑陋的面目,遮住自己贪婪的内心。
为美而死,他想,不过是为美而死。
作者有话说:
第17章
行过石阶陡坡,前路便慢慢变得平坦宽阔了。向境之气喘吁吁,凭记忆估算离山顶约莫还有十来分钟的脚程,这一路向迩顾念他体力不支,忍下四处探望的念头,只一颗脑袋左右摇摆,走了这麽久,背后湿了一片,人还神采奕奕的,半点不见疲倦。
恰巧阶边有块生着绿草青苔的岩石,向境之拽拽他的手,示意坐下休息一阵。父子俩并肩坐着,向迩得空掏出口袋里的相机前后左右的乱拍一通,向境之笑着看他,见他蓦地一顿,凝神细听,耳朵跟着动了一动:“是画眉鸟。”
向境之说:“可能是看见我们两个陌生来客,在提醒同伴注意安全,快点藏起来。”
“万一是欢迎我们呢?”
“画眉鸟性烈,但也怕人,如果真是欢迎我们,那可能是我们天生合它眼缘吧。”
向迩不置可否,手里转着相机,忽然身体后倾,和他拉开一段距离,相机举到眼前,眯起了一只眼。他堂而皇之的抓拍让向境之有些局促,微微偏头想要躲过镜头,但向迩的手速更快,将他的侧脸和伸至半途的手一并框进镜头。
“好漂亮。”
“嗯?”
“竹林——和画眉鸟。”向迩狡黠一笑
向境之也跟着笑了笑:“休息好了吗?走吧,再走一会儿就到了。”
因提前打过招呼,寺庙已有小沙弥等在山门前边,一见两位生人便知是新客,领他们从前殿赶往后院,一双布鞋踩在石阶上,整座寺庙只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人声全无,直走到偏厅才有隐隐的吟诵声。
小沙弥朝他们合掌道:“两位施主从这边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住持了。住持正在待客,恐怕要稍等片刻。”
向境之对他回礼:“多谢小师傅。”
向迩有样学样,也合掌回道:“多谢。”
和那小沙弥擦肩而过时,向迩发现他的布鞋边裂了道缝,走出一段路再回头,看那沙弥也停下步子,似乎正低头看鞋,又紧接着若无其事地快步走远,掩进沙沙作响的竹林,很快失去踪影。
向迩随父亲穿过廊缘,连着偏厅的是一小段石阶路,周边都是袅袅香烟,却格外寂静,三两声吟诵渐渐被抛之脑后,向迩保持头不动眼睛动的姿势,将四周望了个大概。也许是附近的气氛太过肃穆,他起先的兴头像是被拦腰砍走一半,提前感到了些许无聊。
住持院门紧闭,向境之捡了一张石凳坐下,看向迩在周边走了走,面上兴致缺缺的,连相机也没拿出来。他刚要张嘴,那院门被人从内推开,一个形貌朴实的中年妇人自门后露出脸,猛然撞上屋外等候的父子俩,她显然吃了一惊,条件反射地把跨出门的腿缩了回去。
向境之向她问好:“你好。”
那妇人慌张接下,轻轻合了门就要离开,突然听见门内住持的询问声,才知道原来这两位是新来的香客,便停了关门,动作小心地贴墙跑远,像在躲避洪水猛兽。
向迩心里疑惑,站在原地望着她离开,直到被爸爸拉了拉手,才如梦初醒似的随他跨进院内。
和想象中的不同,端坐在蒲团之上的住持极瘦,瘦得有些骇人,连脸上的皱纹都像藤条似的蜷曲在一块儿,唯独一双眼睛嵌在树干上,似两颗透光的珠子,含着笑,下一秒就能冲破香炉似的枯朽灰暗的内屋,即将蹦出两捧清越的水来。
自迈进门槛的第一步起,向迩便萌生出一股强烈的排斥感,他在门边,那陌生的住持坐在屋内的蒲团上,背后供着一座神色祥和的佛像,而他懵懂无知的父亲如同被吸走的烟火,在空中飘渺无依,游荡着即将被拆解。
他张皇前仰,一下攥住父亲的左手手腕,看他轻飘飘地回转一圈,真像烟火似的堕进自己胸膛。
向境之愕然:“耳朵,怎麽了?”
向迩说:“太不对劲了。”
“什麽不对劲?”
他答不上来,只能一个劲地吞咽,仿佛喉头阻塞着万千异物,叫他一个字也不好说出口。这份难耐使他后来即便随之落了座,仍没有放松警惕。但那法号“无尘”的住持,对他似乎有万分宽容,只道一声“小施主”便没了下文,向迩听他和爸爸三言两语说得模糊不清,更是如坐针毡。
待初见结束,向境之和住持道别,向迩推门而出,屋外的新鲜空气猛地灌进呼吸道,他难受地摸摸脖子,抚着胸口想将那股腐朽气味强压下去。
他跟在爸爸身后走去寮房,途中留神观察了一番附近风景。这寺庙坐落在深山之中,来往香客少之又少,不说其他,他们这一路走来,除了住持和沙弥,遇见的人只有一位石阶边的挑柴老太,和先前那个神色慌张的中年妇人。
开始还有所怀疑,一当推开寮房门,向迩的猜测被证实,这儿的确是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深山古刹,真到了危难之际,恐怕只能乞求几尊佛像以渡过难关。
他们这趟出行带的行李很少,称得上有些重量的只有向迩运动包里的一台相机,和肩上背着的画板。向境之进屋后,先将房间开窗通风,动作麻利地收拾完东西,见向迩还是闷闷不乐,便蹲在他脚边,温声问是不是觉得不习惯,想回家了。
向迩摇头:“就是有点不适应,可能慢慢就好了。”
“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次游览,如果实在不愿意跟着我们行动,就当是来欣赏风景。万物之间的缘分是很奇妙的,不是非要礼佛才说明你有佛缘,真诚在心。”
向迩看着他,半晌奇怪问道:“爸爸,这里这麽偏僻,你是怎麽知道的?”
“这个说来话长,是一次机缘巧合,我和剧组的同僚来这上过一炷香,就此结缘。”
“那住持说你们只见过一次,可他好像对你很熟悉。”
“可能是因为我们常说的‘眼缘’。”
“那他怎麽会认识我?”
“也是眼缘。”
“照这样说,所有事都能用‘缘’来解释,屡试不爽,而且一点儿不会出错,”向迩说,“我倒觉得,这是用来搪塞人的说法,所有鬼神都是不存在的,鬼神在心——”
“嘘——”向境之捂住他的嘴,摇头说,“不要瞎说。”
向迩眨眨眼,拉下他的手握在掌心,把大逆不道的话尽数吞了回去。
“很多事都是你信则有,不信则无,信了没有负担,不信也没有坏处,但是你身在这里,要保持敬畏心。”
“知道了。”向迩温顺极了。
日头刚升到头顶,三两位小师傅背着竹篮自石阶那儿上来,远远望见后院有两道影子交错着,应该是来了新人。向迩支着画板在窗前采光,双方模糊对上一眼,来不及心生好奇,有人传话,该是午斋的时候了。
到上了桌,向迩才意识到这寺庙真是人丁寥落,三两沙弥,三两僧人,加上一个没有露面的住持,两位新客,还有那位不知其名的妇人,竟然就是寺庙的所有成员。午斋期间没有人出声,他吃得兴味索然,一得空便回了寮房,重新支起画板,坐在窗边画竹叶图。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