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楚王负当对于再次组成合纵伐秦,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主要是怕再吃亏,毕竟现在的楚国可经不起拆腾了。而昭、屈、景三族则是以齐国还没有同意加入合纵为由,力劝楚王负当不要轻易决定。
当然,这样的意见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代楚之间并没有领土直接接壤,必须要通过齐国来联络,因此如果齐国拒绝加入合纵,那么只有代楚两方组成的合纵,也就沒有多少实质的意思。
于是楚王负当招见代齐两国的使臣,表示只要齐国同意加入合纵,那么楚国也愿加入,但如果齐国不表态或拒绝加入合纵,那么楚国也不会加入合纵。而对楚王负当的态度,一力促进三国同盟合纵的项氏对此也没有异议。而是建议楚王负当再向齐国派出使臣,力争促成齐国同意,组成合纵。
不过楚王负当对两国的使臣仍然十分礼遇,不仅以隆重的礼节代齐使臣离开楚国,同时还增送给他们许多礼物。
一行人又回到齐国的都城临淄,而就在这时,淳于博和张良收到了代郡的消息,得知高原打算称王,因此现在两人的任务是要让齐楚两国承认高原称王,而组成三国同盟合纵,只能先放一放。
于是淳于博和张良首先与楚国的使臣项栋商议,项栋对高原称王到没有反对意见,而且他认为高原早就应该称王了。同时也表示自己马上就回楚国去,说服楚王负当,向灵寿派出使者,庆贺高原称王。
而楚国国内,对于高原称王的举动到并没有多少反对意见,一来是因为楚国的文化和其他各国的文化有些不同,受传统影响较小,在春秋时代,楚国就己经称王了,因此高原称王,在楚王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二来是现在楚国有求于高原,毕竟只有高原才有能力抵挡秦军,楚国可不想在这些虚礼方面得罪高原。
楚王负当立刻决定,派项栋、项梁兄弟为使臣,携带着国书,组织使团,出使灵寿,庆贺高原称王,并且还准备了大量贵重的礼物。另外还命令楚国的附庸小国都派出使者,随楚国的使团一起出行。
这几年来,代郡的纸、书等商品也有不少流入到楚国市场,引起了楚国商人的注意力,另外还有一些楚国人对高原的传奇经历感兴趣,都想借这次高原称王的机会,到灵寿去一趟。因此有不少楚国的世族豪强都要求加入使团,到灵寿观礼。
不过举行这些称王、即位的仪式大典,到场的人观礼的人当然是越多越好,因此项栋、项梁兄弟也没有拒绝,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组成了一个超过千人的庞大使团。
第七七三章合纵(下)
不过高原将要称王的消息在齐国却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齐国本来就是天下学者聚集的地方,而且齐国官府对言论学术一向十分开放,不忌言论,因此各种观点在齐国都可以发表,对高原称王的态度自然也是多种多样,有人反对,有人赞同,有人大骂高原,说高原是大逆不道之举,也有人盛赞高原,认为高原可以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当然还有人借题发挥,哀叹人心不古,礼崩乐坏,反正是什么观点都有。
但总体来说,主要还是分成两大类,一但赞同,一是反对,反对高原称王的人,大部份都是儒家学者,其实这也并不意外,因为儒家一向就是传统和秩序的维护者,高原在代郡杀死赵王嘉,自立为武安君,在儒家学者看来就己经是叛逆之举,更匆论称王了。而且齐国本来就是儒家的发祥地,儒家的两位宗师孔子、孟子都是鲁国人,而现在鲁国的地方都己属于齐国。因此齐国自然也成了儒家学说的大本营。
高原称王的消息一传到齐王,儒家学者立刻就炸了锅,有人招开演说,有人撰写文章,还有人上书齐王肂,一致谴责高原的称王之举,要求齐国拒绝参加高原的称王仪式,甚致还有人要求齐王建,全面停止和代郡的所有来往,和代郡彻底断交,更有人提出,齐国应该与秦国联手,维护大义,共同出兵,消灭高原。
而相比之下,赞同高原的人虽然也有不少,在因为缺少像儒家这样一个大学派的集体态度,因此在声势上要比反对派差了不少。
其实是国相后胜,抓住这个机会,大造舆论,一面攻击高原,一面又把矛头引向安平君田克臧,因为田克臧是一力主张和高原交好的人,高原称王不对,田克臧自然也不对。因此后胜在暗中指使儒家学者,连同一部份大臣联名上书齐王建,要求齐国明确表态,反对高原称王。
面对着后胜的步步进逼,田克臧当然不会束手就擒,立刻向后胜发动反击,虽然田克臧在朝中的势力没有后胜强,也沒有办法聚集学者上书齐王建,但田克臧手里也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商人。
齐国的商业发达,居各国之最,商人的权势之大,同样也冠于各国,而这几年来,齐代两国的商业来往十分密切,代郡的纸、书、皮毛等商品在齐国极受欢迎,都是抢手货,商人们可不在乎高原称不称王,只要是能和代郡继续做生意就行了,当初秦国攻燕时,代齐两国的商业来往就断绝了半年之久,和代郡有直接商业关系的商人都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因此如果齐国真的断绝了和代郡的来往,那么可就损失大了。
而这几年里,田克臧一直都为代齐两国的商业来往提供方便,因此和齐国的商人保持的关系不错,他请商人出面,支持高原称王,一来齐国的商人们还是要买他这个面孑;二来也是为了商人自己的利益,于是齐国的几个主要的大商家:端木氏、陶朱氏、田氏、管氏等等,一起出面,联合了百余名商家,联名向齐王建上书,要求齐国承认高原称王,并且向代郡派出使臣,庆贺高原称王。
这些商人不仅拥有巨额的财富,同时也具有庞大的势力,由其深入民间,在齐国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就连后胜也不敢轻易和商人翻脸,因此商人联名上齐王建上书以后,顿时把局势给扳了过来。
同时淳于博和张良两人也在齐国极积活动,针对高原到底该不该称王的话题,在稷下学宫一连参加了五场公开辩论,和儒家学者唇枪舌剑,引经据典的争辩。
尽管儒家学者搬出孔孟的经典,来证明高原称王之举不对,但淳于博和张良却以史实为证,从楚国称王、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秦灭周室等等事实来证明,高原的称王之举是正常的,如果按孔孟的经典,那么此前的这些事情,也都是大逆不道之举。也让儒家的学者们难以反驳。
虽然五场辩论下来,没能说服儒家学者,但确实是大大打击了儒家学者的势头,也让一些其他的学者改变了立场,至少不在反对高原称王了。
不过他们吵得再热闹,最终还是要由齐王建来拍板定夺。而到了这个时候,齐王建也不能再躲在王宫里装糊涂,毕竟虽然高原称王还没有确定时间,但就在今年,也就剩半年多的时间了,齐国想躲也躲不过去。
因此在王宫里躲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以后,齐王建终于招集齐国的文武大臣议事,并且诏见博于淳和张良,当场将齐国的国书交给两人,请两人转回代郡去回复高原,齐国会派出使团,庆贺高原称王,只是要请高原正式下国书邀请齐国出席,并且告诉齐国举行称王仪式的详细时间。田克臧听了,自然是彻底放心,而后胜虽然不甘心,但齐王建己经下令,连国书都发下去了,也阻拦不了。好在齐王建只说是庆贺高原称王,并没有说要和组成合纵的事情。
其实齐王建对高原称王之举到并没有什么异议,虽然现在的齐国是儒家的大本营,但齐国的王室对儒家一向不感冒。因为儒家的真正根基是鲁国,只是鲁国被齐国所灭,因此才被并入到齐国来。齐国的王室从来没把儒家看成是齐国的儒家,而在儒家看来,田氏的齐国也不是正统的齐国,可以说双方互相看不顺眼,当初孟子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十余年,也没在齐国出仕,后来反而跑到魏国去做官。
齐王建当然不会按照儒家学说的教义,以君臣大义去苛请高原,再说周室都己经灭亡了十几年,还有什么君臣大义,就说不臣,现在这几个国家都算不臣,楚王称王己有数百年,齐国是田氏从姜氏手里夺来的,秦国干脆就灭了周室,高原再称王,乌鸦落在黑碳上,谁也别笑谁黑。
再说和高原搞好关系,也不违反齐国的国策,和列国交好嘛,就是秦国也说不出什么来,反正只要是有高原在前面顶着,秦国就不敢来打齐国。至于合纵的事情,齐王建又装起糊涂来。
而淳于博和张良领命之后,也向齐王建告辞,转回到代郡。
听完了两人的讲说之后,高原才明白其中发生了这么多曲拆的事情,因此道:“这几个月以来,两位一直在外奔波,实在是辛苦了,一段时间就在代郡好好休养,齐楚两国既然都己答应派遣使臣,来灵寿观礼,就可以暂时放一放吧,我还有别的事情需要和两位商议。”
张良道:“主公,我们再离开齐国的时候,安平君曾向我们说过,三国合纵的事情,请主公不必担心,他自有应对之策,促成齐国加入合纵,等来灵寿观礼的时候,再与主公详谈。”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