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春色 (西风紧)


  俩人见礼罢,柳升被迎到客厅,他开口便问道:“你的父母兄弟尚在,住在何处?你有无子女?”
  阮氏答道:“回柳将军,妾身无兄弟,父母都在河东(海阳)。夫君乃续弦,妾身成婚不久,尚无子女。”
  柳升听罢松了一口气,说道:“黄江北岸之地,而今已在新城侯的人马控制之下。不过令尊等还得去东关更安稳。夫人宜修书一封,我派人去接应他们。”
  阮氏屈膝道:“将军想得周全,妾身多谢柳将军。”
  柳升道:“我该谢你才是,还连累了你。”
  阮氏没回应,不过她已抬起头来,看着柳升的眼神十分复杂、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过了一会儿,她才轻声道:“不怪柳将军,只怪我自己昏了头。那晚黎利说得十分可怕、好像志在必得,妾身便觉得柳将军的命运太苦了,若是这样受人所害,实在是……”
  柳升又想了一会儿,犹自开口道:“待阮家人到了东关,我便请个媒人、与二老商议婚事。”
  “啊?”阮氏一脸惊讶,一脸通红道,“柳将军要明媒正娶我么?”
  柳升呼出一口气,点头断然道:“只要阮家父母答应。”
  阮氏颤声道:“柳将军是大明侯爵,妾身只怕自己的身份配不上……”
  柳升道:“那阮荐是助纣为虐的罪犯,你们家与他断绝关系,本属弃暗投明,此事应无大碍。不过我得与那太监侯显言语一声,待他回国后见了圣上,可以从中斡旋。”
  谈话不知怎地冷场了下来,俩人相互瞧着对方。不知怎地,本来没见过几面,柳升却觉得,彼此的心迹已十分默契了。


第七百五十章 一切皆有可能
  柳升的捷报送到东关(河内)时,已是十一月底。
  东关城张灯结彩,一片欢天喜地。庆贺的人不仅有明朝派遣的文武、军士,还有许多安南人。
  其中有胡氏政权覆亡之后、幸存的大户,有投靠了陈正元一家的宗室贵族,以及阮公瑰、阮智等早就投奔了大明朝廷的安南人;这些人巴不得陈季扩早点完蛋。不然的话,若安南叛军得势、清算的就是他们;前几年他们得到的一切,也当然会付之东流。
  张辅军早就肃清了平原上的所有敌军、即黄江流域的叛贼,他现在已经回到东关城内的“安南都督府”。
  此时仍有多路叛军存在,遁入了西部丛林山区;一时间,明军拿他们也没甚么好办法。逃走的各路叛军首领中,只有阮银河、通过东关府知府阮智的关系,表示愿意接受明军的招安。
  张辅得到柳升的消息后,隔了一天才召集文武、商议向朝廷报捷的事宜。
  一大早最先来到都督府的人,正是还挂着“副都督”官职的黄中。黄中来得太早了,只好先到大堂后面的院子里拜见张辅。
  黄中见面就开始为张辅抱不平,以此表示与张辅共进退的态度。
  “陈季扩无甚才能,起初将叛军主力都放在了北边,所以大帅才是出力最大的人。不料却让那柳升钻了个空子,径直跑到南边,趁虚而入,白捡了大功,唉!”黄中一脸不悦地说着。
  张辅反而十分淡定,说道:“我与柳将军都是为朝廷效力,只要咱们把安南的事办妥了,便是尽到了人臣的本分。何况安远侯从海路奇袭,本是朝廷定好的方略,如今一切顺利,咱们应为安远侯高兴才对。”
  黄中愣了一下,又嘀咕道,“幸好那柳家的人没做过燕王府护卫(张玉是燕王三护卫之一),不然现在的势头还了得?”
  张辅听罢瞪黄中一眼。
  “聪明人”真是太多了,好像他不告诉别人,别人就甚么都不懂似的。张辅心里却非常清楚,他不仅是张玉的儿子,还做过平汉将军,现在的处境已不算差了。
  他又看了一眼黄中,用很随意的口气、不动声色地说道,“黄副都督,你是想让他人以为、本将对朝廷有怨气吗?皇恩浩荡,本将岂是不知恩义之人?”
  黄中急忙弯下腰,终于闭上了嘴。
  张辅穿戴整齐,估摸着时辰在卯时左右,便带着黄中一起到了大堂。果然东关的文武官员、正好在这个时辰来都督府。
  大伙儿陆续来齐了。张辅没有立刻走上公座,却把王命、印玺摆在公案上,率先跪伏在地,面向北方叩拜。众人见状,赶紧一起行大礼,高呼万岁。
  折腾了一会儿,张辅才爬起来,从袖袋里拿出了折叠好的奏章,先递给文官侯海,示意他与同僚们传阅。
  这时张辅开口道:“本将写好了捷报奏章,诸位瞧瞧,可有不妥之处?奏章送走之后,咱们便安排左副将军率军押送贼酋,献俘京师。”
  侯海看罢奏章,说道:“新城侯乃主帅,为何不亲自押解俘虏?”
  张辅道:“攻破伪都城、捉住陈季扩的人是安远侯。咱们选安远侯进京献俘,也算妥当罢?”
  刑部尚书薛岩道:“张大帅亦居功至伟,不过言之有理。”
  众人纷纷附和。
  张辅接着说道:“陈季扩虽灭,但黎利尚在山中,此人更加棘手。圣上重视此人绝不亚于陈季扩,我军应设法、彻底铲除穷寇!”
  这时黄中露出了恍然的神情,还带着些许敬佩。张辅看了他一眼,心道:没得到先机,也不必急着抱怨,真想干点事、不会自己琢磨么?
  张辅回顾左右道:“本将已上奏‘剿抚并举’的方略。奖赏那些为明军提供可靠消息的安南人;鼓励叛军中的人、限期出山投诚,否则没收其家乡的土地财产。同时重点进剿黎利部叛军。”
  两个军士抬着一副地图,展开竖在了前面。
  张辅暂且没有理会,面对着众人继续道:“安南都督府还应向各地官府发邸报,公布大明朝廷的许诺。只待安南国局势渐稳,绝大部分明军驻军将撤出东关、及以南地区;认可陈正元为安南国的国王,并将治理地方的军政大权,交由陈氏君臣。大明朝廷不再直接负责安南国各地的人事、政令等事务。这也是圣上的旨意。”
  或许圣上的判断是对的,先让安南人自己掌权,能大幅减少反抗。原先的交趾布政使司流官,因为迟早要卸任、难免盘剥没有轻重,会让安南的大户、豪强觉得自身没有保障。
  张辅转过身,指着旁边的地图道:“此番请旨,都督府宜在安南国增设四个卫城。除谅山卫之外,北江、志灵、河东(海阳)、松台(海防)各增设一卫,并建立水陆驿道、官铺驿站。
  有了这些卫所防线,明军驻军可据有黄江平原东北一隅沃土,屯田驻守,无忧粮秣之需;且又能控制进入安南国的海陆两路通道。海上的水师可从松台河、东江,直入黄江,克日兵临东关;陆师则可通过谅山卫、北江卫,迅速策应东关。
  如此一来,明军既不必分兵占领安南各地,也可保持对安南国腹地的兵力威慑。将来无须三万人,我朝便能扼制安南国了。”
  黄中率先赞道:“大帅英明!”
  薛岩和侯海也随之附和道:“张大帅有经略大才,只待圣上收到这份奏章,必可高枕无忧了。”
  旧汉王府嫡系、右副将军尹得胜也无异议。张辅的奏章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决定马上用快马递送京师。
  ……东关城(河内)的安南国王城,已经荒废了好几年。最近人们重新修缮、整理,接着从上表劝进陈正元的各大家族里选了一些宫女宦官;一番布置后,总算驱除了不少凋零颓败的气息。
  这座王城的城楼、大殿是重檐形式,极具东方古典风格,但与京师的紫禁城又有些不同。相同的是,东关王城经历的腥风血雨,不比大明皇城少。胡氏政变、明军入城,各方势力都曾占领过此地。
  王城外面的砖地上,许多安南人正聚集在那里,举着万人请愿书,请名正言顺的陈朝先王之子陈正元早日称王。许多围观的军民瞧在眼里,感官上会认为、拥护陈正元的安南人非常多。
  不过这些人都是张辅安排的,他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了,所以相当娴熟。(当年明军灭掉胡氏政权之后,张辅等武将得知、太宗皇帝有意“收复”安南土地,一众武将便弄了一群安南士人进京,向永乐皇帝请愿,让安南国“自愿”并入大明版图。)
  几天后,安南官民终于如愿以偿了。陈正元在东关王城,召集安南国的文武百官、以及大明使臣,于正殿登基称王。
  众人议定的礼仪过程,陈正元先继承王位、祭祀祖先;然后才率大臣、接受大明朝廷的册封国王礼仪,正式获得宗主国的认可,并出任“安南都督府”都督一职。
  大殿上响着庄严的钟鼓之乐,身穿礼服头戴凤冠的太后陈氏、牵着几岁大的国王陈正元,在无数人的瞩目下,他们缓缓走向了高高在上的王座。
  穿着小小的衮服、头戴冕疏的陈正元,显然感觉有点不太舒服,他时不时想拿小手去抓头上的王冠。这时陈氏便轻轻拉住他的手,避免他弄歪了衣冠。
  母子俩终于走到了台基上,在两把椅子前面转过身来。一众大臣立刻跪伏在地,用安南话高唱着贺词,大殿上一阵热闹。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