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偌大而繁华的新城便是王轩从无到有两年多时间建造起来的,而军队的战力,最起码前段时间的倭寇事件让大家看到了结果。
在座都是老狐狸,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忽悠的了的,大家也是看了到实例的。
“好,我昌家支持五洲先生。”
“我邢家也支持五洲先生。”
“我姜家同样支持五洲先生。”
“我施家……”
“我董家……”
“我魏家……”
“我蒋家……”
一个个家主脸红脖子粗地站了起来,表示支持,在场所有人无一人有反对的意思。
王轩这才满意点头,高声笑道:“这就对了,咱们全福建齐心合力,还怕未来闯不出一个美好明天吗!”
“相比于江南各地,水土肥沃,我大明最富庶的地方,可江南人这些年已经过的太安逸了,他们已经失去了斗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福建九分山水一分田,虽然富庶之上不如江南,可我福建人有闯天下的决心,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会超越江南那些人!”
“对,让那些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的江南人看看!”
“对,让他们看看!”
会场的气氛越来越热烈,颇有一种群情激奋的感觉,这让王轩忽然有种自己在特么干传销的感觉。
不过无所谓了,趁热打铁,王轩又继续说道:“说起这个,现在满天下的官员,江南人占一半,而朝中高光和内阁阁老,江南人占八成,这还是皇帝为了平衡南北势力故意扶持了北方人的原因,这样可不行,对咱们为来发展不利。”
“特别是江南现在流行的东林党学说,更是我等开拓的大敌,这两年,我福建越来越有钱了,也需要在朝堂之上有我们自己的势力,而未来,要开发那么多海外土地,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学说支持,这一点,我希望在座各位统一意见,在我福建必须兴起一个新学派,为我等行动正名。”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无论古今,都讲究个名不正责言不顺,一个海外皆蛮夷之地,擅起边衅的罪名就够烦人的了,虽然王轩不觉得大明有实力派兵打到福建来,可单单是舆论上各种拖后腿也是很让人讨厌的。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王轩讨厌现在这种腐儒思想,除了禁锢思想,让人变的故步自封和软弱可欺毫无骨气之外,一点看不到好处。
在他心里,大汉时期的儒学思想才是最好的。
王轩的一番话,听的所有人有些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但是有几点大家还是明白的,福建一系在朝堂之上力量过于分散且没什么竞争力,一直是江南几大家族的附庸,这对未来发展极其不利。
“我等有些不明白,还请五洲先生言明。”
“这么说吧,要扩大在朝堂之上的力量,一来防止江南人拖后腿,起码一点,一旦小琉球开发出来,那边盛产的粮食也是要卖的,若是大规模运送到北方,肯定会冲低粮价,到时候,江南这些粮食商人可不会干看着不管的!”
“二来,有我们的人,我们的学说支持,能更大规模地调动福建和整个大明的力量,我说的各位明白了吗?”
说道利益上的事情,这些家伙便一点就通了,若是真开发出上千万亩良田,特别像王轩说的一年能三熟,那对粮食价格必然产生冲击,到时候利益纠缠之下,不闹起来就怪了。
而事实上,哪里是上千万亩,若是计划顺利,单单是安南就可以开发耕地便达到一亿四千万亩啊,而且都是一年三熟的土地。
这可是全世界第二大水稻出口国,若是安南被开发出来,就能让大明人口轻松再次翻倍。
“五洲先生说吧,我等应该怎么办!”
“当然是让族内的读书种子改变思想!”
“这如何改变?”一群人直接懵逼,儒学就是玩意啊!
看一群人的样子,王轩只能说的更细致一点,“这儒学可不单单是现在这种解释,何为儒?咱们就说说儒学的来历。”
‘亻需’为儒,意思便是人们需要的就是‘儒’,孔圣人那时候走遍六国却没能推广开儒学,为什么?便是儒学并不能让当时战国时期的六国强大,所以推广不开。
到了汉朝的时候,经过前期的修养生息,汉朝实力逐渐强大起来,汉武帝想灭与匈奴开战,可但是的社会主流思想是黄老之术,所以,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
至此,使儒学成为华夏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这才是儒学真正第一次走上历史舞台,其原因便是,符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求,也就是‘亻需’,而那时候的儒学,可没有善待外族,这不争,那不抢的规矩。
这些规矩还是从宋朝开始,便是因为当时‘大宋得国不正’而引起的,‘重文轻武’的思想之下,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举措,宁可赔钱给辽国也不愿意打仗。
但是,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开拓海外土地,这才有利可图,不然单单憋在我大明范围之地,靠这九分山水一分田,福建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而江南人不同,若是大明保持现在这种状态,那么,未来几百年都会是江南人说的算,因为湖广熟天下足,因为赋税七成出自江南,因为即便是皇帝,也不敢那江南怎么样,江南乱责天下乱。
要想打破这种垄断,唯一的办法就是开拓海外,然则,我们需要人才,需要哪种上马为将下马为相的人。
也同样需要这种学说支持我们的行动!
这么一说,大家便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而要说对读书人的影响力,这些大家族确实最大的,说白了,大部分读书人都出自这些家族,即便是那些差一些的家族,也要受到这些顶层家族的影响。
就算是真的贫民出身,真有才学的也会收到各个家族的支持,既然是利益相关,那黑的白的还不是任大家分说。
读书人这张嘴,怎么说都特么有道理,开疆拓土是他,好大喜功是他,无非还是看利益罢了。
第0417章 瞎胡诌,金币上的头像
这个事情也是简单,只要这些福建真正的上层人物统一了意见变好,具体的事情自然有哪些高贵的‘读书人’去做。
这就跟当年汉武帝求治国策略一样,董仲舒‘唰’一下跳出来,“武哥,你说吧,你想咋地,兄弟我都给办了!”
汉武帝就直接告诉董仲舒,“俺爷和俺爹,他们搞‘黄老学说’,‘苟’了这么久,再也不是建国初期那么穷困潦倒了,现在家底老特么足了,我这么有钱,现在就想彻底收拢地方权利,搞中央集权,知道吧。”
“另外,当年‘匈奴人’老特么欺负俺爷爷和俺爹,现在,俺就想干他们,一直干到丫老家去,灭了这帮王八犊子,但是那,‘黄老’那套,不咋合适,所以,小董,就看你的了。”
董仲舒一拍胸脯,“没毛病,看我的吧!”
回过头来,董仲舒便从法家,兵家,纵横家等等学说之中找合适的理论,“天人感应”、“大一统”、“君权神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咔咔咔’这么一组合,一套合适的治国思想就整出来了。
最后统一都给这些东西塞进了‘儒学’里面!
至于为什么要叫‘儒’,一来,这就是‘亻之需’,二来,无论是‘法家’‘兵家’‘纵横家’各种学说都有自己‘领袖人物’的书写的宝典,比如法家,韩非写的《韩非子》、商鞅写《商君书》,比如兵家,孙武写《孙子兵法》,孙膑写《孙膑兵法》、姜子牙写《六韬》等。
唯独‘儒’学有操作空间。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也就是说,这‘儒家’,孔圣人除了重新修订六经之外,并没有什么著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孔子当年周游列国的时候,除了在家乡鲁国做了一段时间的代理国相之外……就没有然后了。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事,有喜色。)
而在董仲舒之前,所谓‘儒学’也根本就是‘隐学’,就是隐世学问,而‘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就是说‘儒学’的兴起,完全是汉武帝的需要,然后董仲舒总结,为了让这门学问显得高大上一些,然后往上追述了这么两百你那,最后一看,哎,其他的各种‘子’都有自己的著作,就‘孔子’没有,这就很合适啊……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