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了年,大哥就要先过去探探路子。
小文哥回到部队没多久,大队里就收到了部队的来信,说是要确认小文哥的家庭关系。原来,小文哥的入党申请批了,最后政审的时候,让报直系亲属,不光父母要报,直近的叔伯和舅舅这一类的男性亲属都要上报。结果,小文哥一个没有。他是真没有,部分领导一看,不信了呀,这年头,家家少说都得四五个孩子,他这一个直系男亲属没有,看着就奇怪。人家部队就合理的怀疑了一下,小文哥是不是隐瞒了某些有污点的亲属关系。这不就给原籍政府写了信,确认嘛。
这事儿闹的,想想还挺逗。也不能说人家部队领导没事儿找事儿,人家也是对工作负责任。确实也是明子爹妈的这命比较苦,都没有兄弟互相扶持。
明子也要忙起来了,开学她就大四下学期了,要实习了。这上了班可就不比上学的时候。就没时间挣外块了。等她毕业了,估摸着学校不会再把食堂租给她了。
果然,刚一开学,系里领导就找了明子,谈了食堂窗口的问题,说是她只能干到毕业。听那意思,下学期要租给某位领导的侄子,才上大二的某位学弟。
明子能说什么,不让租就不租呗。
不知道领导是怎么考虑的,明子的实习单位分到了省电视台。她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分到电视台能干啥呀?难不成让她当演员,当主持人啊?开玩笑嘛,虽然很多明星也没有她现在长的好看,但是明子对那行不感兴趣啊。早期的演员可不像后世的小花小鲜肉们,卖卖萌就能大把大把的挣钱,专业素质感人。早期这些演员日子过得苦着呢。她又不缺钱,也没想着大富大贵,何必为难自己呢。
结果,报完道,领导说,让她跟着新闻组,校验新闻稿,检查一下稿子有没有错字啦,语句是不是通顺啦这些。得,还真是本专业相关。
明子开始每天跟稿子打交道,一篇稿子,有时候要看五六遍。跟她一起分到电视台实习的是喜妹和方爱华。方爱华家就是市里的,好像是有亲戚就在电视台工作,她分到了主持组,去当实习主持人了,挺好,她本来就是爱出风头的人,人也爱打扮赶时髦,这种工作适合她。现在,人家那穿着打扮,跟春晚的时候刘晓庆那一身是一样一样的。
明子跟喜妹分在一起。都是校稿,一篇稿子,两个要换着校验两遍才行。
这个工作有一点好处,就是能够接触到很新的国家政策,有什么新动向,也能第一时间知道。有一些新闻上不会播的,在撤稿之前,也都能看到。
这时候喊的最多的就是开放,改革。每天十条新闻里得有三四条在播报着南方发展的日新月异。明子是真的想亲身去感受一下最初的小渔村是什么样子的。
校稿工作实在是枯燥,明子就常爱往记者堆里跑。她一小孩儿,不招灾不惹祸的,还常帮着跑跑腿拿拿东西啥的,大哥大姐的也叫得亲近,也没有烦她,时不时的也教她一点儿东西。明子在记者里发现了后世某位年代剧的大拿编剧,没好意思特别跟人家套进乎,总算混上个脸熟。
越熟悉就越发现,这一拨记者里真是卧虎藏龙啊,好几个都是后世有名有姓的人物。明子就越发的爱跟着他们混,不为别的,看看人家是怎么工作的,学学也好啊。而且,一般实习在哪,最终毕业分配的工作差不多就在哪了,如果她要真被分到了电视台,总不能校稿校一辈子吧。明子就想给自己的未来先铺铺路。
三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过去了,带着实习报告往学校一交,就开始准备毕业论文。
六月末,分配的名单下来了。
明子并没有分配到电视台,而是分到了省日报社。她们这专业的,估计不是编辑就是记者了。明子对分配没啥意见。其实分到哪里,她都无所谓的,不管分到哪,她都没打算长干,最终她还是要自己做生意的。坐办公室,可不是她的追求。
崔艳华大姐分配到了省直机关,肯定是坐办公室了。方爱华和刘喜妹都分到电视台,王娟跟明子一起分到省日报社,王红玉分到了市报社,跟明子和王娟的单位就在一条路上,门对门。葛红梅分到了市政府。
省大学做为省内最高学府,果然待遇是不一样,毕业生的分配全都留在了省城不说,还都是大单位,待遇好的单位。
田静姝原本也分在市政府的,她没去。她父母的问题已经平反了,前两年都进京到大学里做了教授,老两口一辈子不容易,到老了没少遭罪,三四个孩子就剩下田静姝这一个活了下来。就想孩子能在自己身边儿。所以田静姝大学毕业之后,就跟学校申请了,让田静姝到学校里做老师。
学生本人愿意,对方单位也乐意接收,这种情况,学校是不会为难的,很痛快的就办了手续。
算下来,一个宿舍八个人,四年住下来,虽然偶尔也有个小矛盾小摩擦啥的,总的来说,感情还是不错的。工作也都分配得挺好。王娟和王红玉的恋情也都稳定,对象的工作也都不错,估计过不了多久就要办喜事。
明子毕业了,食堂的份饭窗口也得收了。
接下来参加工作,也没什么时候做生意了。所以二姐跟老姐都回了老家。房子也退了租,三轮车,工具啥的,都送给红梅嫂子了。她已经开始找店面了,说是打算在学校附近找个铺面,再雇上两个人,卖份饭呢。
正好,堂姑姑给老姐介绍了一个对象,是堂姑父的堂侄子,跟老姐同岁,是个泥瓦匠,人很能干,人品长相各方面的,堂姑姑从小看着长大的,也都很了解。明子爹娘对这个人选也满意,就在堂姑姑跟前儿,也放心。老姐这人大大咧咧的,用明子娘的话说,有点傻呵呵的,太没心眼儿。要真是嫁得远了,明子娘又得操心。
堂姑姑年后就提了这个事儿,只是老姐这边儿活儿忙,也没倒出功夫回去,就等着食堂这边儿完事儿呢。所以,这边摊子收了,正好回去相亲。
明子直接上班了,没有回家。后来听说,老姐相亲很顺利,没什么意外,两个人彼此也都满意,已经开始交往了,张家小哥跟未来三姐夫差不多,都挺积极,也是没事儿就爱往明子家跑,他跟未来三姐夫比起来更不容易,人家未来三姐夫学校离关家都没有二里地,他这二十多里地呢,来回一趟骑着自行车都得两小时。也不嫌弃累得慌,一周能跑上一两回。
八爷爷家的新房子盖好之后已经搬去前院了。大哥春天的时候倒腾化肥挣了一笔钱,又开始给家里修砖院套,老姐在家正好能帮着大嫂忙活忙活。未来三姐夫家的砖房也盖好了,整两间。说是盖得可好了。也收拾得差不多了。三姐的婚期也定下来了,就在十月份。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
三更会晚一点
第62章
明子报道之后,才知道,她为啥分到了报社。原来,是她以前写过的那几篇读书笔记,被主编看到了,颇为欣赏,特意把她要过来的。不然她还真是跟实习时一样,要分到电视台的。
主编姓李,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对明子很和谒,也不说强制分配工作,就问明子想干什么,其实能选的不过就是编辑和记者呗,明子想了想,选了记者。她实在是不喜欢坐办公室。做记者好啊,不用天天在办公室坐着,只要按时交稿,平时上哪也没人管你。
没过几天,明子就交上了第一篇稿子,内容就是关于批发市场的发展的,明子对批发市场熟啊,这几年,她跑批发市场是跑得最勤的了。所以,批发市场最初是什么样,现在又是什么样,她再了解不过。就写一篇批发市场发展变迁的稿子,还到批发市场采房了几个摊主,其中就有当年明子买布后来跟明子进套装的那一家。写完了批发市场的发展变化,再加上一点评论,重点突出一下改革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大部分都是套话,都是后世记者们玩烂的老套路了,明子就按照那些个套路走了一篇。要么说这时候的人实在呢,哪见过明子这样的啊,那话都是一套一套的,全能说到领导心里去,领导想看什么她写什么。
那稿子一交上去,主编当时就定了,发头版头条,报纸一发出去,据说大领导们看至之后特别的高兴,主管领导还把主编叫过去好好的表扬了一通。把主编美的啊,直说自己有眼光,选到了明子这么个人才。
人才明子很快成了报社里的香饽饽,时不时的找些热点问题,写一写,歌功颂德嘛,不难。主编也不强制她多久交稿了,说实在的,报社里好几十号人,一个人一年能写出来一篇受到领导认可的,就不错了。日常哪有那么多事儿啊。
明子开始往外跑。不再只是窝要省城里。
首先选择的,当然是老都县城了,老都县城是农业大县,正值变革时期,能采能报的事儿多了。
正好,三姐要结婚了,明子假公济私了一把。工作之余,先回家参加了三姐的婚礼。
三姐的婚礼也算是很奇葩了,送亲的时候,是大家伙骑自行车送去的。马车汽车全都没有。娘家这头二十多个人,骑着自行车送的亲。大哥骑车带着三姐,就算是压轿了。到了婆家,人家连饭都没准备,只把儿媳妇娶回家就算完事儿。送亲的亲戚们还是又返回了明子家,在娘家吃的饭,喝的喜酒。也是没谁了……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