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度九,是挺烧的。我开服药,等下直接煎了喝。”好嘛,还管煎药呢,这也就是因为老交情呢。
“为啥发烧啊?这孩子平时身体还行啊。”姥爷刨根问底儿。
瞄了楚文治一眼,老邢大夫一边从旁边的药柜里面抓药,一边絮叨:“这孩子思虑过重,这倒是稀奇,一个小娃儿能有多少愁事儿啊?”
这话问得姥爷姥姥都一愣,是啊,这二端平时总乐呵呵的,没见她因为啥愁过呀。最近也就是她老叔的事儿,可昨儿不都接着信儿说没事了吗?怎么孩子还思虑过重?
也没指望老楚两口子有答案,老邢抓好药就交给小邢去煎药,他这边从炉子上的水壶里倒开水泡茶,招呼姥爷姥姥歇歇。
“不碍事的,我一副药下去就能退热。不过你们得开导开导孩子,问问她到底有啥事想不通。这么丁点儿大的孩子,心思重可不好。都影响长个儿。”老邢大夫还挺幽默,调侃了一句。
端着茶杯,楚文治也心里郁闷,自家这小人儿从小就懂事,是不是因为太懂事了,所以心思重呢?
他现在想想,宁愿端端像大多数小孩儿那样任性一点,淘气一点都行。起码不会因为想的太多还病了。
“俺家端端吧,别看人小,可懂事得不得了。从小到大也没怎么让人操心,反而比大人还懂事些呢。”在姥姥眼里,二端自然是十全十美好乖乖,她虽然不像老头子那么偏向二端,但如果真把这些孙子孙女排排号,二端前三是稳稳的。
一旁默默呆着的型子心里想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都不在家,妹妹病了会不会想妈妈呀?
“在石桥镇你家这端端多出名?还用你俩这一唱一和的夸?这孩子我看呐,就是正义感太强了,你们没觉得么?颇有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架势。”老邢大夫想起了一年多前二端舍身从变态手里救出小朋友的事儿了。一般孩子干不出这种事儿来。早吓堆萎了。
楚文治点点头,看了看睡着的二端。这孩子哪儿哪儿都长的很有女孩儿的娇俏,唯独这对眉毛,英气得很,又长又浓,眉峰也明显,这都彰显着这孩子行事风格的大胆利落。
“端端这孩子,骨头硬,是非分明。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姥爷微微叹气,这样的性子,小时候还则罢了,长大之后是不是要给她带来很多麻烦呢?毕竟,人生在世,并非只有黑白二字。非黑即白的人生态度,往往会吃亏。
“依我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既然是这么个性格,就有她自己的活法。”老邢大夫倒是看得开,换句话说,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呗。
“三岁看到老,现在想改,估计也改不了了。这孩子还挺轴的。”算啦,儿孙自有儿孙福。等孩子病好了,多给她讲讲中庸之道吧。
等在老邢大夫那儿喝完药,姥爷蹬着倒骑驴,拉着一家子回家去了。当然老邢大夫还给抓了药,喝上两天,也就好利索了。
这一天折腾的,到家都晌午了。姥姥赶紧整饭,姥爷和型子一起看着二端。
二端只觉得自己是从火焰山过了一把似得,这会儿又渴又饿,她这是上西天取经回来了吧?
“喝水······”二端小声地念叨了一句,然后就听见踢了秃噜一阵脚步声。
缓缓睁开眼睛瞅,哥哥的大脸蛋子赫然在眼巴前儿。见到自己睁眼,一脸的惊喜。
“小妹儿你醒啦,不是要喝水嘛,哥给你倒了。”举了举手里的搪瓷缸子,型子开心地笑了。害他担心了一上午了。
姥爷把二端抱起来,用被子包好,型子举着缸子凑到二端嘴边儿。
就着哥哥的手咕嘟咕嘟喝了好几口水,二端觉得自己的嗓子眼儿可算是滋润了,刚才都要冒烟儿了。
“还难受不?你早上发烧了。”姥爷给二端擦擦嘴,又摸了下二端的额头,嗯,不烧了。
“我说我怎么像过火焰山似的呢。”二端自言自语道,说完自己还乐了。
姥爷和型子也听着她在那儿胡扯,都跟着笑了起来。
“小妹儿,你是不是看《西游记》看上瘾啦?”从去年过年《西游记》第一次播出,那家伙,老招人爱看了。反正型子和二端都是一集不落地看完,重播还是觉得好看,继续追。
二端呲牙笑了起来,心说我确实是西游记的迷妹啊,从小到大看了能有不下十来遍了。小时候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绝对是我男神啊。
“好啦,醒了就吃饭吧。姥给你拨拉的面疙瘩汤,搁的香油,贼拉香。”这时候姥姥端着一个大饭盒,手里掐着个长柄羹匙进来了。
说起这个饭盒,绝对是时代标志性产物。带饭啦,打饭啦,全靠它。一般是铝制的,带个盖子扣起来严丝合缝的。
有些学校学生离家远的,中午就带饭到学校,一个月交五毛钱,学校锅炉房统一给热饭。各班的饭盒都装在一个铁筐里面,每天值日生早上收齐了抬到锅炉房去,中午再抬回来。
基本上家里条件不差的,给孩子带二米饭,一份菜。馏过一次的菜,软乎乎的,没啥嚼头了,好在菜汤浸入饭粒,味还成。起码这时候的孩子们不挑剔这些,能吃上热乎饭就不瘦啦。
放学的时候你就听吧,不少孩子背着书包往家跑,哐啷哐啷的动静,那是空饭盒里面装着羹匙,搁书包里一颠得就响。
工厂单位什么的,有的是在锅炉房馏饭,有的直接摆在室内的洋炉子上,到了中午也都是热乎乎的。
姥姥这个饭盒估计是小姨留在家里的,正好给病号二端吃饭用,省得端碗费劲。
“型子和你姥爷去外屋地端饭,姥先答对这娇疙瘩。”姥姥撵走了一老一小俩爷们儿,伺候病号还得女的。
二端就靠着被子,娇滴滴的让姥姥一口一口喂。别说她能作妖儿,人生病的时候都这样,喜欢有人照顾,心理上觉得特别满足。
看着外孙女吃的香,姥姥脸色就明朗起来。头午可把她给急死了,生怕二端有个好歹。不过看起来这病来得快去的也快,能吃下饭就没大事。
鼓着腮帮子,二端一边咽东西,一边舔嘴唇。姥姥做的疙瘩汤那绝对是她生病时候的良药。
即使到她三十多岁了,不舒服的时候都还是只想吃这个。感觉如果生病没吃疙瘩汤,她的病就肯定不会好一样。你说怪不怪?
姥姥会用荤油加蒜末葱花炝锅,然后加入切成丁的大白菜翻炒,加骨头汤烧开,再把搅得细细的面疙瘩下到沸腾的汤里面,开锅煮个五分钟,出锅前加上盐,点一点香油。那滋味,啧啧,二端真是无法抗拒。
第一百四十二章 岑菲
二端这病来的快,去的也快,主要是她觉得自己能力真的有限,尽人事听天命比较好,她也知道自己这场病是因为啥,索性就抛开还没发生的事儿,先不去烦恼了。
养了两天又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了。还颠颠去了趟舅姥姥家拜年,岑家的亲戚都不在石桥镇,石桥镇也就算是和姥姥娘家付家,加上楚家比较亲近了。
姥爷领着型子和二端一起去的,谁让姚婉瑜是个宅女来的,不爱出门,按辈分应该是岑家来楚家拜年的。
不过因为二端拜姚婉瑜为师了,所以徒弟给师傅拜年也是理所应当。姥爷嘛,也就是个监护人的身份,再加上找岑锋下棋。
姥爷的退休生活基本上雅致得不行,琴棋书画样样都折腾。姥爷有一台手风琴,拉得那叫一个溜,镇上有个干休所,总找姥爷去给他们的合唱队伴奏。
一群老头老太太唱起红歌精气神十足,再有就是俄罗斯歌曲,什么《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配上手风琴,完美~
过年嘛,一家子都在,除了二端只见过照片的岑家大姐,岑菲,二端得管人家叫姨呢。
听舅姥姥说,岑菲上的军医大学,毕业之后直接留在京城军区总院啦。这会儿来拜年,二端反应过来了,那老叔不是就住在岑菲工作的那个医院么?
“嘿嘿,舅姥姥,我菲姨是不是在军区总院工作呀?我听您是这么说的,没错吧?”二端黏糊糊地凑到姚婉瑜身边,被姚婉瑜一把松子仁塞进嘴里。
像个小松鼠似的奋力嚼嚼嚼,二端还不忘拿询问的眼神望着姚婉瑜。
“嗯,有事啊?”过年了呀,舅姥姥,您就不能稍活泼一点?
“有事。”二端想着有熟人总是好一些吧,老叔住院,可以拜托菲姨关照关照呗。毕竟是七拐八拐沾点亲。
“啥事?”这对话,也就这一老一小能继续下去,不冷场。关键是二端是冷着冷着就习惯了。
没看舅姥姥眼皮都没抬一下么,果断是菲姨过年没回家,不高兴了。
“我老叔在京城军区总院住院呐,您看,嘿嘿。”剩下的话不用我多说了吧?您懂的。
姚婉瑜倒是有点意外,仔细想了想,二端的老叔?谁啊?
好吧,不太通人情世故的姚婉瑜,对于七拐八拐的亲戚也不是很清楚。好在她有个好儿子。
在一边摆弄半导体的岑放一看就知道,他这神奇的亲娘连二端的老叔是干啥的都不知道,连忙给科普了一下。
“妈,端端的老叔在京城当兵来着。”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