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孙家是没从周家这边借到一毛钱,但是孙倩将自己的私房钱全部给了她爸妈。孙家回去又七凑八凑总算凑够了钱,两老人买了厚礼去苦主家,希望苦主帮着跟派出所警察说,把他们儿子放了。还道他们儿子还小,不懂事儿。
两苦主经不起二牛爸妈这么哭泣,那真是扯着嗓子嚎,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他们家办丧事,有人哭丧呢。被逼无奈,大爷大妈去了派出所,说二牛的钱还了,他们不告了。
这派出所可不是这大爷大妈家开的,他们想怎么样就怎样。
最后这二牛被判坐牢五年,按照派出所警官说,要是去年严打的时候,这种大罪,能将牢底坐穿,一辈子别想出来了。
如今治国特别的严,流氓罪都是枪毙的。
因着二牛的事儿,孙家是哭天抢地,但也没办法,组织上的决定,谁能改变的了。
孙家跟周家的事儿,至此算是告一段路安了。而县里的蒋爱国总算等到了国税局的款项,很是高兴,还是现在的时代好,收款快的很。
后世拖欠工程款,不给工程款的事儿不要太多。
刘芳晓坐在床上数着钱,“一百,一百零五,一百二......”刘芳晓乐呵呵的数着,蒋爱国乐呵呵的看着。
别说,这数钱的感觉真的很好。这么厚厚的一沓子,她还是第一次摸。
蒋爱国瞧着刘芳晓的财迷样,只觉得可爱,笑道,“媳妇,以后我多挣点,保证让你数钱数到手抽筋。”
刘芳晓横眼眯了下蒋爱国,道,“我才不怕呢,要是数到手抽筋,我就用脚数。要是脚抽筋了,我啊,就找人帮我数。”
“好好好,到时候啊,买几个数钞机。让他们帮你数,还不带休息的。”
“数钞机,那是啥?”刘芳晓对于自家老公时不时蹦出来的新词都快免疫了。他老公别的不说,想象那是特别的丰富,跟她说什么电话,电梯,电脑,高铁啥的?这些东西,只能想想,国家真要发展到那种地步,至少还得几百年呢。
她啊,是看不到喽。
“数钞机当然是数钱的啊。”蒋爱国说道。
“尽胡说,啥都机器干,那人干啥?人还不得饿死啊。”刘芳晓笑着回道。虽然她觉得自家老公颇有些天马行空,但是他的很多想法都是很好的素材,可以记着,等以后空闲了,她可以写本叫未来世界的小说。
就跟海底两万里似的。
自打刘芳晓爱上了写作,就养成了随时观察的习惯,不仅仅是别人说话,做事儿,已经社会的变化,或者思想的变化,她啥样观察,也会记在本子上。
这些都是她将来的素材,想着日后有一日能用上。
蒋爱国拿了钱,刘芳晓也放了假,两口子给家里人买了厚厚的棉服就大包小包回去了。为了安全起见,这钱让刘芳晓分成了四份,两份她收着,两份蒋爱国自己收着,都是放在棉服内衬里头的。那棉服内衬被刘芳晓剪开了,然后把钱放进去,然后再缝起来的。
等蒋爱国到了家,愣是被张萍上上下下看了好几遍,而后道,“爱国啊,你真的累瘦来了,还黑了。”说着眼眶还红了。
蒋爱国跟刘晓芳吓了一跳,连忙安慰,哪晓得张萍是越安慰哭的越凶,只道蒋爱国如今年纪大了,翅膀硬了,自己有主意了,啥事都不往家里说,让家里人跟着操心。
总归,儿子在外头被欺负了,做妈的心痛,但更心痛的是,做妈的帮不了自己儿子。
蒋爱国听了,心里感动,但还是劝道,“妈,快别哭了,这腊月间的哭多不好啊。都快过年了,都高兴高兴。我在外头挺好的,你看,不是活蹦乱跳的回来了么。”
两口子废了翻功夫才将张萍哄好,那张萍还跟孩子似的跟蒋爱国赌气,哼了声,就不搭理他,而是拉着刘芳晓回屋,说要母女谈心。
哪里是谈心,不过是张萍想从儿媳妇这儿知道更多儿子在县里生活的情况罢了。她闺女是个傻的,成天就晓得吃,一块儿过日子也不晓得她哥咋样。这不,她这会儿只能问儿媳妇了。
刘芳晓被自己婆婆拉着讲话,蒋爱国则骑着车,挨家挨户送钱去了。后个就是小年了,几个师兄家里日子都不好过,他送过去,也许能帮上忙。
蒋爱国三个师兄加师傅,见真的收到钱了,而且竟然快是小半年的收入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一个个嚷嚷着要跟蒋爱国一块儿喝酒,蒋爱国连忙推辞,倒大年初二在一起喝,这会儿家里实在是忙的走不开。
大年初二是女方回娘家的日子,蒋爱国大师兄正好是师傅女婿每年这个时候都在,然后师傅儿子晚上也在,三师兄还没成婚,每年也是这个时候来,就是为了大伙儿聚聚。当然,自家媳妇没法回娘家,年年也是这个时候来师傅家。
几人说好年初二的时候一定要不醉不归,蒋爱国这才得以脱身回家。
等回了家,他妈还没睡,见他平平安安到家了,道,“你啊,打小就是急性子,明个再送去不一样么。这大晚上的路也不好走,下次别晚上出去了。对了,锅里的饭还没盛,你饿了自己吃。”说完这些张萍才回屋。
但除了这些关心的话,张萍没给蒋爱国一个好脸色,都是板着脸说的。
对的,张萍这会儿还在生气呢。
儿子不好好哄哄,这气是消不下去的。
作者有话要说: 出差四天,天天加班,今天总算到家了,今天就码到这儿吧,米米要跟床宝宝亲热去了~~~晚安!!!
第34章
给了儿子一个晚上臭脸以后, 第二天一早张萍就做了自己儿子最爱吃的手工面给他, 晓得自家儿子喜欢荤素搭配着吃,还特意红烧了一小碗肉丝做浇头, 另外烫了青菜,煎了鸡蛋, 最后撒点儿香葱, 倒点芝麻油, 蒋爱国愣是连吃两大碗。
见儿子爱吃自己做的菜, 张萍忍不住的笑道, “爱吃就多吃点, 以后再忙也得常回来。等过完年有空的时候,我去县里给你们做饭吃, 你妹妹那手艺差的很,以后还不晓得怎么弄呢。”
蒋爱国吸溜吸溜的吃着面,笑道,“成, 我就好妈做的这一口,你要真去县里了,儿子带你四处逛逛。县里有几个地方还是很有意思的, 都是古时候的老房子, 大户人家住的。”现在县里旅游行业还没开展出来,很多老房子老街虽然破旧了些,但是很有古韵,之前小两口就去看过, 还去拍了不少照片,其中刘芳晓盘头穿旗袍那几张特别有味道,有那种江南女人的水灵和温婉之气。
张萍听了,心里美滋滋的,但嘴上还是习惯道,“哼,你现在说的好听,我真去了,你还不定则么嫌弃我呢。”
张萍是个普通的妈妈,跟大多数妈妈一样,心口不一,明明心里高兴的不得了,但是嘴上还是爱说反话,其目的也不过是想让孩子多说几句好听的话罢了。
蒋爱国也曾老过,哪能不懂张萍的小心思,故而他说出来的话,那真是句句都戳中张萍的心思,让张萍乐呵的嘴巴都合不拢。
一家人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准备着过年的东西,例如包包子,蒸馒头,油炸豆腐果,煮咸肉咸鸡等等。反正自打过了小年,这家家户户的烟囱上的烟都没断过,弯弯曲曲飘荡在小村落的上头。
蒋爱国跟着他爸他哥去树林子里捡柴捡树枝回来烧锅,正月里亲眷多,光烧稻草就太浪费了,如今这个时节,树林子全都是落叶枯树枝,所以村子里的人都会抢着收回去烧锅。至于家里的女人,基本上都是围着锅台转的,一年忙到头,吃不好穿不好的,也就过年的时候能好好休息休息,吃点好的,穿身新的,自然不能吝啬。
刘芳晓跟着张萍转着锅台,但好几次都被张萍给撵了出去,她这二儿媳妇,如今被儿子养的跟个娇小姐似的,一看就不像做粗活的人,那小脸白的,小手嫩的,哎呦呦,往厨房这儿一站,就显得家里这厨房老了些,破了些。
张萍有些微微不习惯,几次三番想赶刘芳晓出去,但儿媳妇孝顺,非要帮忙,张萍只能找了两个简单的活计给她,包饺子,包汤圆,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的。
两人在厨房里忙的热火朝天,但婆媳间氛围很是不错。昨个张萍尽只问蒋爱国在县里生活好不好,今个正好细细问问刘芳晓学习怎么样,在县里生活怎么样。
听刘芳晓说这次她期末考试班上第一名,张萍吐了吐舌头,而后赞道,“哎呦,晓晓啊,你这搁古代可不就是个女状元了么。真正是厉害的,你加油读书,争取以后考个本科回来,那咱们老蒋家也算书香门第了。”
因着厨房小,还一直烧着火,很是暖和,方美云带着国庆也来厨房里头坐着,就算不做事儿,但也可以大伙儿一块儿聊聊天,打发打发时间。至于蒋爱珍,刚才放了个山芋在灶洞里,这会儿闻着香味,忙把山芋拿了出来,剥开外面一层硬硬的黑壳子,透出里头金黄色的肉来,伴随着山芋独特的香气。
刚出了灶洞的山芋真是烫的很,蒋爱珍左右手换着那山芋,这同时还剥了块壳儿下来,对着露出的肉就是一口,软软的,香香的,吃在嘴里甜甜的,吞进胃里暖暖的。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