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她觉得这个树叶可以让人在短时间之内,味蕾得到各种冲击,简直可以提醒醒脑,最后还能够回味悠长,得到清新的甜味。要是在网络时代,这个树叶放网上销售,包装成其妙糖果出售,恐怕要卖断货。就是在目前这个年代,丁小甜认为拿来当零嘴吃,也是非常棒的。
最后,她想到这个树叶竟然有那么多种味道,要是把它加在食物里,尤其是做菜的时候加一点进去,会不会起到一点提味的作用呢?
不管这个树叶到底会有什么作用,总之,它带给了丁小甜惊喜。
拉过树枝来,丁小甜摘了五片叶子下来,握在手里。
她看了看小树周围大约有个三四百平方,决定以后把这块儿当仓库,凡是她想存储的东西都可以放进来。
至于在那绿色土地里面种什么,她已经想好了,明天去找些稻谷来育种,在绿色土地里面种水稻。当然,她不会把那块地全部种上水稻,她打算种一半就行了,剩下的一半她想种些蔬菜和一两棵果树。要种水稻,就要往地里引水,堆砌田垄。现在她手上也没工具,干不了活儿。看来只能明天去找到工具和种子才能继续进空间来开始她的种植活动了。
离开空间之前,丁小甜去水池边用空碗舀了一碗水带出去。
重新坐在老屋小方桌旁,丁小甜看了看桌上的油灯,好象油也没烧多少。但她知道自己刚才在空间里少说也有一个小时。
不知道空间里一小时,空间外是多少时间呢?
可惜她也没手表,家里也没钟,不知道准确的时间。
这个年代,手表可是稀罕物,属于城里人,或者农村经济条件不错的人结婚的三大件之一。
升了连长的何忠灿有一块手表,是他攒了半年的钱买的。
其他人,别说手表了,就是钟,丁家和何家都没有。
此刻的丁小甜,非常想买的就是一个钟,可以看时间的钟,只不过买钟也是要票的,她没有票,也没有闲钱买钟。
手里的四十多块钱,她要先买些米和油,还有一些必备的生活物品,剩下的钱也有用的地方,暂时没有买钟的钱。
尽管有了随身空间,可以在里面种各种农作物,但种下去的农作物是否可以存活,多久能够成熟收获,丁小甜一点儿谱没有,她哪敢乱花钱。
累一天了,丁小甜也困了,她站起来打了个呵欠,把从空间里摘的那五片叶子拿一张空白信纸包起来,放进衣柜里,旁边放着那一小包茶叶末。
吹灭油灯,摸黑上床,在女儿旁边躺下来,拉过来被子一角盖在肚子上,闭上眼,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早,外面鸡叫,丁小甜就醒了,看看女儿还在睡,她笑着轻轻地亲了女儿的小脸蛋一口,这才起床,拉开蚊帐下了床。
去衣柜里找了一件绿色碎花衬衣还有一条黑色裤子出来换上,丁小甜用带来的木梳子对着镜子梳头。
梳头的时候,她意外地发现自己的脸色看起来很好,似乎脸白了些,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但是她能确定的一点是昨晚她休息得很好,躺下去之后一觉到天亮,比在婆家睡得好多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回了娘家,昨天吃得好,心情又愉快的原因。
总之,她今天神采奕奕,浑身都是干劲儿。
打来门,她去水井边正打算打点儿水起来洗脸,她四弟已经跑过来了,笑着说:“二姐,我来帮你打水。”
说完,拿起系了绳子的水桶扔下井去,左右晃荡几下,水桶里就盛满了水,接着他左右手连续拉打了结的绳子,几下就打了一桶水起来。
丁小兰这时候也出来了,手里拿着一个木盆子,木盆子里放着一块洗脸的旧帕子。
丁小甜原先想就从水桶里捧出来一些水洗脸的,看见三妹端来了洗脸盆,就让四弟把水桶里的水倒一些进木盆子里,把自己肩膀上的洗脸帕放进去,拧干了帕子洗脸。
洗脸的时候,丁小兰问丁小甜:“秀琳还没起来吗?”
丁小甜:“她还要睡一会儿,要天大亮了才起来。”
丁小兰又问她昨晚睡得好不好。
丁小甜指着自己的脸,笑着说:“你看我的脸就知道睡得好不好了。”
她又对丁小兰和丁建国说自己今天要去公社,除了邮信,还要买一些东西,他们想不想跟自己一起去。
丁建国首先就说他要去,他可以跟着丁小甜这个二姐一起去,帮她抱秀琳,帮她拿东西。
丁小兰犹豫了一会儿,说:“老四去了,今天五分的公分就挣不着了,如果我再不去,今天我们家加起来就少了十个公分,到时候大嫂会很不高兴,毕竟年底分粮要按照公分来分。”
对于四妹说的这些,丁小甜完全理解,于是她说:“你说得也对,那就让老四跟我去,你还是去参加集体劳动,这样一来,今天丁家就只少了五个公分。”
第10章
吃过早饭,丁小甜就抱着秀琳,由她四弟丁建国陪着去光荣公社的供销社买东西,以及把她写给丈夫的信寄出去。
前进村,当时也叫第七大队,去光荣公社有二十多里路。
村里的人去光荣公社赶集或者去供销社买东西,一般都会搭大队老陈的牛车。
这是前进村的村民的福利,老陈赶的车每过两天就会载着村民去光荣公社一趟,本身这里的集就是每过两天一个。
丁小甜去五星公社买东西这天刚好就是一个集日。
虽然是集日,然而前进村的村民们也不是家家户户要去赶集,因为地里有活儿有干,还因为大家手里都不宽裕,也没那闲钱可以经常去赶集买东西。基本上,家里缺盐缺酱油醋等必须要用的生活物品,村民们才会去赶集。
丁小甜带着孩子,跟四弟丁建国到村头的时候,老陈的牛车上已经坐了几个妇女了。其中有一个是丁家老房子隔壁的邻居焦家的焦大娘跟她的儿媳妇冯丹。
冯丹比丁小甜要大五六岁,跟她大哥丁建军的年纪差不多大。
当初丁小甜嫁到何家去之前,跟冯丹的关系比较好。
焦大娘的年纪则是和丁小甜的妈妈唐玉香的年纪差不多。
焦家和丁家做了好几十年的邻居,焦大娘跟唐玉香的关系当然也不差。
丁小甜在村头碰到也要去光荣公社赶集买东西的焦大娘和她儿媳妇冯丹,很高兴地跟她们打招呼,接着闲聊起来。
冯丹问丁小甜咋回来了,还住到老房子,还要去赶集?
这也不怪冯丹会这么问,主要是丁小甜嫁出去之后,这三年来就算回娘家也没在娘家住过一晚上,更别说去赶集了。
这样的话,很容易让人怀疑她的婚姻出问题了,或者说跟婆家闹得不愉快,所以回娘家了。
丁小甜并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就说自己跟婆家闹矛盾了,所以想回娘家来住上一段儿。
“哦,你婆家那些人做什么了?”冯丹好奇地继续问。
丁小甜叹口气,说:“还不是因为一大家人没分家,就有很多矛盾,总有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让人头痛。我就想回娘家来清静一段儿时间,等明年我家那口子回来探亲才回去。”
对丁小甜的这个说法,冯丹深表理解:“一个家里头人多,人多虽然有人多的好处,比如说正劳力多,挣的公分也多,到年底分的粮也多。但不好的就是,人多就容易攀比,什么都比,吃的用的,公婆的信任这些,一旦觉得不公平就要吵架。好在我嫁过来,家里人口少,没什么好争的,就不会吵架。”
焦大娘笑一下,说话了:“现在你想明白这点儿了吗?以前还总是说我们家人少,挣的公分少,你听小甜说的,就知道大家庭也有大家庭的难处了。”
她婚后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叫做焦大勇,女儿叫做焦燕。儿子跟冯丹结婚之后,她老伴儿也是因病去世了。
今天她跟儿媳妇去赶集,儿子照常去干活,女儿留在家里照顾孙子和孙女。
“谁说不是,我还挺羡慕你们家里人口少,虽然公分挣不了那么多,但是大家在一起和和气气过日子,多好。”丁小甜道。
她们在一起说了一会儿话,又来了几个村民,老陈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让大家都上牛车上坐好,他一甩鞭子,开始赶车了。
虽然是牛车,但是牛跑起来也比人走路快多了。
一个多小时之后,牛车到了光荣公社。
那个时候的公社就是后来的乡镇,一般来说有几条简单的街道,有大集,有供销社,还有邮电局设在镇上的代|办点。
丁小甜先去镇上邮电局代|办点买了一个信封,一张八分的邮票贴在信封上,然后把信装进去,粘好信封口,投进邮电局代|办点的邮筒里。
她又想到要自己开火做饭了,需要买一些碗盘锅还有酱醋盐,以及脸盆牙膏牙刷等。
这些东西都需要去供销社买。
正好焦大娘和她媳妇以及同行的几个妇女也要买点酱醋盐,就跟着丁小甜一起去供销社。
光荣公社的供销社在镇子中间的一个十字街口,十字街口算是镇子最繁华的路段了。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