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美接过来撸了一把新鲜的槐花塞到嘴里,他们村里的孩子都这么吃的,每逢槐花盛开的季节,孩子们放学路上都会摘几串刚开的槐花,边走边吃,新鲜的槐花里面有着饱满的蜜囊,刚放进嘴里的时候是一股清香味,咀嚼了几下就有槐花蜜的甜味了。
“吃过啦,中午在食堂吃的,今天不是补习班上课第一天吗?我早点过来,等下万一要是家长们有什么问题,我在这里也比较清楚。”韩小美吃完一串还想去拿,被韩妈拦住了,“少吃点,等下回去给你做槐花团子吃。”
“哎呀向红妹子,你这闺女可真是又漂亮又能干!小小年纪就能给家里挣钱了,哪像我们家那个,放学回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看闲书,回回给我不及格!”旁边一个胖乎乎的阿姨羡慕地看着韩小美。
如果换做是其他孩子大白天的翘课回家,他们早嘀咕上了,可是,换成韩小美,大家只会觉得,不愧是省状元啊,天生就是读书的料,你看看人家,大白天的不上课,回回还能考全校第一!
这个年代住在城郊平房的邻居们,并没有后世住楼房那么封闭,大家闲着没事就互相串门,早就知道新搬来的韩家大闺女是个神童,不但中考考了全省第一,写的文章据说连人家外国的报纸都夸她写的好,还有什么外国的电影导演想把这个文章的故事买下来拍电影,这事儿还上了本地新闻,很多人因为这个特意看了两次本地新闻,一次直播,一次第二天回放,就因为里面出现的那个小姑娘,竟然就是他们身边的邻居!
这简直太神奇了!
不过,羡慕归羡慕,韩家那个补习班附近的邻居却是没有一家报名的,原因很简单,两个字:没钱!
开玩笑哦,一个月就要1200块钱,抵得上他们全家几个大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了,有的人家干活的人少,一个月收入还没有这么多呢,都拿去上补习班了,全家人喝西北风去?
然而,自家上不起,能看看上的起的也好,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自从知道自己这片出了个省状元之后,街坊邻居出门跟人侃大山腰杆子都挺拔了不少,你说你家住楼房?切全市楼房那么多,你看看哪个小区出过省状元?
哦你说你们小区出过省状元,那人家上过外国的报纸吗?没有?很好!我们有!嘿嘿就是这么嘚瑟!
女儿回来了,韩妈和吴姥姥也没心情和街坊闲聊了,将撸回来的槐花塞到编织袋里,一家三口回到自家小院,韩妈将撸好的槐花摊平放在院子里铺好的塑料袋上面晾晒,韩小美在一边帮忙,吴姥姥从没撸的槐花里挑了十几串新开的,撸下来拿去洗了。
洗干净的槐花要使劲儿攥掉水分,放入两勺面粉,打两个鸡蛋进去,加盐后,搅拌均匀,放少许花椒粉,然后就是考验技巧的时候了。
吴姥姥做了一辈子槐花团子,几乎每年都做,经验十分老道。只见她两只手虚拢着,拿一些搅拌好的槐花和面粉放在手心,三两下就团成了一个拳头大小的团子,小心翼翼放入铺了蒸布的蒸笼里。
大半盆的槐花一共做了三个蒸笼的槐花团子,吴姥姥将三个蒸笼架在一起,放在大柴锅上,柴锅里放入半锅水,盖上盖子,大火蒸几分钟,好吃的槐花团子就做好了。
蒸熟的槐花团子,可以蘸着辣椒酱吃,也可以等凉了之后,下油锅炸了吃,韩小美特别喜欢吴姥姥做的油泼辣子蘸槐花团子吃,既有槐花的香甜,又有辣椒油的鲜香,百吃不厌!
第一百六十四章 登陆地球第一百六十四天
女儿难得过来这边吃饭,韩妈自然不会只准备一个槐花团子,晒好槐花之后,韩妈擦了擦手,拿了钱包就出门了,直奔城西这边的菜市场。
这个年代还没有后世那种集中的农贸市场,说是菜市场,其实就是两排沿街的用石棉瓦搭起来的挡雨的棚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卖鱼的、卖肉的、卖菜的都有,韩妈知道女儿爱吃水产,买了一整条约莫成人手臂长短的黑鲢,让卖鱼的帮忙杀了,鱼头单独剁下来,连着一掌宽的鱼肉,准备待会儿买块嫩豆腐回去做鱼头炖豆腐。
鱼肉拿来做一个红烧鱼块,下面铺一层大白菜叶子和自家做的粉条,味道不要太好。看到有新鲜的泥鳅,一问居然要两块钱一斤,韩妈撇撇嘴,没舍得买,反正韩爸每次来的时候肯定会带些泥鳅过来,家里从乡下收的不论大小才八毛钱一斤,还比这个新鲜呢。
没有买成泥鳅,韩妈跑去买了两块豆腐,准备回去用自家带来的萝卜,给女儿炸些豆腐丸子和萝卜丸子吃,家里还有过年吃剩下的新鲜猪肉,看了有卖兔肉的,又去买了二斤兔肉,准备等下做个干锅兔肉,他们三个人,外加俩保安,差不多够吃了。
因为晚上和学生们说好的六点半开始上课,因此,韩妈回去就忙着开始做饭了,炸了一大堆萝卜丸子、豆腐丸子、猪肉白菜丸子等等,刚炸出来可以当零食吃,等凉了之后,吃饭之前舀点儿骨头汤,把丸子下到里面滚熟了,再撒一把菠菜叶子进去,就是好吃的丸子菠菜汤了。
干锅兔肉炒好之后,韩妈切了两个大土豆,将简单炸了一下的土豆片铺在锅底,把干锅兔肉倒进去,吃完兔肉之后,吸饱了兔肉汤汁的土豆也非常好吃。
“妈,还是你做的饭菜最香了!”韩小美吃的头都不抬,哪怕章家小院那边的牛大厨手艺再出众,韩小美也还是觉得妈妈做的家常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
“你慢点吃,小心鱼刺。”韩妈笑眯眯地夹了一块刺少的鱼腹肉放到她碗里。
“放心吧,姥姥不是说吗?我三岁就学会自己吐鱼刺了!妈你别把锅巴铲了啊,等下我要吃红糖锅巴。”韩小美吃着碗里的还不忘锅里的。
“慢慢吃,就知道你爱吃那个,刚才我已经塞了一把稻草进去给锅巴捂着了。”吴姥姥笑眯眯地看着外孙女。
吴姥姥做的红糖锅巴真是一绝,大柴锅做好饭之后,下面就会结一层厚厚的锅巴,把上面的米饭盛出来,单留锅巴,然后点燃一把稻草塞到灶膛里,听到锅巴发出响动的时候,舀几勺红糖,均匀地洒在锅巴上面,然后就等着灶膛的温度隔着锅巴慢慢融化红糖,融化后的糖汁顺着锅巴的缝隙渗透进去,将原本金黄色的锅巴染成了深褐色,看着不太好看,但吃起来却特别好吃。
今天韩小荣不在,所以,一大锅的红糖锅巴都便宜了韩小美。韩妈和吴姥姥是不肯吃的,一个是人老了啃不动,一个是只要看着女儿吃的开心就满足了。
韩小美也没有推拒,因为她知道,他们家的长辈都这样,哪怕自己一口不吃,只要看着孩子吃的开心,比自己吃了还高兴呢。这是属于长辈的爱,她上辈子不曾拥有,这辈子,谁也别想从她手里夺走!
吃完饭,韩妈和吴姥姥收拾碗筷去了,韩小美走到隔壁去看了看补习班的教室。
和半个月前相比,现在的教室简直是大变样了,墙面是新粉刷过的,原木色的单人桌椅整齐摆放在屋子里,一共4排,每排8个人,看着既宽敞,又不会因为距离黑板太远伤着眼睛。
和寻常人家的堂屋不一样,这个由堂屋改造成的补习班,屋顶上垂下来足足六个一百瓦的大灯泡,连老师讲座上都悬挂着两个大灯泡,不过,对于女儿的这种近乎奢侈的决定,向来节俭的韩妈却是大力支持的,这些灯泡也是她亲自去买的,特意挑了最好的牌子。
对于韩小美的疑惑,韩妈难得狡黠地对女儿悄声说道:“小美,你就一直没有发现,小荣屋子里的灯泡,比你屋里的瓦数大了一倍吗?”
韩小美:⊙o⊙!
“你弟没你这么自觉,晚上写作业的时候经常打瞌睡,我就故意把他屋子里的灯泡换成大功率的,我就不信等灯那么刺眼他还能睡得着!”韩妈恶狠狠地说。
韩小美:→_→
不过,不得不说,韩妈真的把这个补习班布置的和给自家孩子布置的书房一样了,原先破损的玻璃窗全部换成了新的,悬挂着米色的窗帘,单人课桌配的是舒适的靠背椅,椅子上面铺着藏蓝色的手工缝制的坐垫。
正看着教室后面的黑板,想着要不要在上面写些什么的时候,门外传来一男一女的声音,韩小美笑了笑,赶紧走出去,迎接今天来上课的两位补习老师。
两位老师一个是在二中教了十几年语文的中年男子,姓张,一个是三中的英语老师,姓王,也是四十多岁的年纪,胖乎乎的。
张老师和王老师其实都是教学水平很不错的,但是没办法,这个年代不管做什么都要托关系走后门,张王两位老师都是从乡下花了很大功夫调到市里的,能有学校肯要他们就不错了,至于编制?慢慢熬吧!每年上面给学校的编制名额就那么一两个,十有八九都是给人预定下来的,哪里轮得到他们?
别看老师这个职业表面上光鲜,其实,没有编制的教师是很苦的。一个月才四百多块钱,这个工资相比农村代课老师来说已经不错了,但是,农村代课老师花费少啊,可以自己种菜养鸡,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的,不像在城里,就像韩妈说的那样,出门买根葱都要花钱,四百多块钱,也只够维持全家人的生活罢了,需要夫妻俩都出来工作,家里才能存得住钱。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