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乖巧安静的成贵,宋秀菊也忍不住感叹:“这孩子是个心灵的,难得又能耐下性子来,安安静静读书算题,若是能够供应下来,一定是个出息的。”
小秋抿抿嘴没有作声,只在心里默默盘算着,若这一世三叔三婶仍旧到了那一步,她也要督促着爹娘多搭把手,供成贵上学读书……上一世,娘早早去了,爹也一直颓然不振的,她还要依靠旁人,看人脸色,实在无力也无心。这一回,爹的养殖业已经有了个良好的开始,娘也身体健康,还做着缝纫的活计,可以预见的,家里的日子只会一天比一天好,不说大富大贵,大概会在不久之后就步入小康,多供一个孩子,财力物力精力上都没什么问题。
要不古语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呢!
某些人总是在出人意料的时候跳出来,比如王爱巧,被约束在家中多日,人们几乎选择性地忽略了她的时候,她突然主动找到工作组,主动请缨做识字班的老师,居然还得到了批准。
第一百七十三章
结果就是,王爱巧进识字班的那一天晚上,魏爱梅比往日早了许多回来,没有回家,直接到了小秋家,一进门就朝着宋秀莲抱怨:“你说说小巧那个妮子是吃了啥了,突然跑去做什么老师,上完了课还不肯回来,还硬拉住老三家的陪她……也不想想,她没牵没挂的,老三家还有成贵让你受累看着呢!”
宋秀莲没有接茬,只温软一笑道:“成贵跟着小秋去学校了……大嫂去上了一大晚上的课指定又饿了,正好我在灶坑里埋了几块地瓜,扒出来垫垫吧!”
这几年两家走的亲近,魏红梅也不跟宋秀莲客气,自己去把灶坑里埋得地瓜扒出来,就在地上把糊掉的皮儿和草木灰都磕打了去,这才用衣襟兜着回了里屋。
小冬本来睡着了,被说话声吵醒,睁着一双眼睛雾蒙蒙地眨呀眨的。
魏红梅一见他这可爱模样,就忍不住笑道:“哎,还是小冬有口福啊,快快,大娘给你剥地瓜吃哦!”
宋秀莲也不多说,只伸过手去,轻轻拍了小冬的脊背几下,小东西迷迷糊糊翻个身,竟再次呼呼睡沉了。
魏红梅垂着眼剥好地瓜,抬头要叫小冬来吃呢,却对上宋秀莲温温软软的笑容,压地声音低低的:“又睡了,大嫂自己吃吧!”
魏红梅也不觉得别扭,瞅着睡熟的小冬嗤笑一声,自己捧着地瓜吃起来。
因为王爱巧的半路杀入,魏红梅上学习班的积极性也不高了。又去了两次,都觉得王爱巧种种碍眼,干脆不爱去了。
冬夜无聊,魏红梅不去学习班之后,总是过来跟宋秀莲说话,一并做做针线活儿。
魏红梅人不错,直爽、勤快,也算善良温厚。但因为常年的勤苦劳作、生活环境,决定了她在细节方便不怎么在乎,比如朝着人咳嗽啊、随地吐痰啊,用手直接擤鼻涕啊……还有几次,她嚼了花生米,就直接要吐给小冬吃!
不得不说,这些习惯动作,在这个年代的庄户妇人身上真的不算大毛病,甚至连毛病也不算,没几个人计较。但小秋见到小冬也跟着学了用手擤了鼻涕摸在鞋底上,小秋就受不了了,立刻想了个法子,抓了成河的壮丁,让他教大伯娘识字、算术。
当然,她也不让成河白白受累,她许给成河的条件是,大伯娘每天学会五个字,一个月学会十以内加减法,她就给成河一个大鸡腿解馋。
于是,魏红梅被小儿子追着教识字算术,面对严肃的儿子,她也不好意思偷懒,只能每天晚上刻苦努力地学习,倒是没工夫到小秋家来说话聊天了。
入了冬,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起来。
上上下下的气氛,都处在一种被困太久,突然释放后的犹疑和迷茫之中。
不过,还是有变化,就在人们的身边发生。
王爱巧自从当了识字班的老师后,也不天天憋在家里了,时常时不常地出来走动,精气神仿佛都重新回来了,再不复之前的畏畏缩缩,而是带了些冷傲之情,特别是见了小秋,都是鼻孔朝天,一副目下无人的模样。
天冷了,鸡和鹅有秋天收下的饲料,小秋不用出去打菜,除了上学,她也不出门,只窝在家里,守着火盆,或者坐在爹娘屋里的炕上舒服看书。
即便如此,上学放学、晚上去学校住宿的,还是遇到了王爱巧几次,竟是一次一个变化,眼看着王爱巧穿着整齐、打扮时髦起来。王建国老两口也没能力给她弄来多新式高档的衣裳,就是头脸洗的干净,抹了雪花膏子香喷喷的,两条辫子也天天梳得溜光水滑的……王家几个孩子容貌都不错,王爱巧虽称不上什么国色天香,这么一收拾,却也青春靓丽,自有几分韵味。
小秋巴不得王爱巧离自己远远的,不给自己添麻烦,是以,并不觉得她的‘冷傲’可厌,本就菲薄的亲情早就消磨干净,比不相干的陌生人还不如,她才懒得多花心思。
小秋的目光更多地关注在三婶胡卫红身上,却见跟王爱巧走在一处的胡卫红,却并没有多少变化,衣裳虽然还算干净,却也都是平日穿的,并没有刻意打扮的痕迹。
她不由在心里暗暗琢磨,是不是她上一世的记忆有些偏差?或者,胡卫红这一世逃开了命运的巢窠,不会再做出那些傻事来?
与村里人相对平静安详的生活不同,村里知青点的知青们却是人心浮动,暗流汹涌,待了几年十几年的农村,从来没有过的让他们难以忍受,让他们急于摆脱眼前的困境。
一多半的人请了假回城探亲、访友,请假的理由有父母生病的,哥哥姐姐成亲的,甚至连祖父母、父母病危、病逝等理由也用上了。
然后,突然某一天,他们其中的一个兴冲冲地得了调令,被批准返城了,其他人艳羡之后,也鼓起了劲儿,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地钻营、寻机,好让自己尽快离开这一片灰突突落后贫穷困顿的农村,回到他们离开太久的城市生活中去。
就连小秋都默默地行动起来。她这几年一直跑收购站,积攒了不少初中高中教材。各种被禁的所谓反动书籍也搜罗了不少,这时候,她陆陆续续整理出来两套,让进城送鸡蛋的王利民捎给小舅舅一套,另一套则交给宋秀菊和廖辰,让他们合看。他们住的近,一套书分着看也不是不可以。
她给宋秀菊和廖辰的理由是,她已经自学了初中课程,想提前学习高中知识了,所以需要两个老师提前预习备课,才好给她讲课。对宋秀程,小秋只说去吴家听吴奶奶说过一句,国家早晚要恢复高考的。
76年,经历了天翻地覆、人事变幻的惊涛骇浪之后,最后却以几乎诡异的平静,画上了句号。
77年,悄然来历。
因为王利民养鸡小成规模,村子里养鸡的数量也较之前一年增加了不少,于是,年前王利民又跑了趟地区,从几个厂子里拿回不少订单来。当然,这个春节,也是王家有史以来过得最富裕最丰足的一个。
第一百七十四章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夜,王家老少再次聚到老人们的屋子里过年,吃年夜饭。
手里有了钱,王利民这一年买给老爷子的酒都提了一个档次,不再是之前一块出头的白干酒,而是比较有名的西凤酒,三块八一瓶,王利民买了两瓶,给岳父、父亲一人一瓶。这还亏得地区农机厂的司务长给了他几张票才能买到。
王利军没有二弟挣得钱多,担入冬后,村里嫁娶多,有几户请了他做家具,倒也挣了些钱。过年,二弟买了好酒好烟,他就特意留了两只公鸡,又想法子买了五斤五花三层的猪肉来,也算是尽力孝敬了。
好酒好菜的,老少吃喝的自然高兴,李秀英和王爱巧也没裹什么乱,偶尔说一句,也没人跟她们计较。
几杯酒下肚,王利军就想起一件事,跟王利民道:“前几日我去镇上,见着一户老宅子翻盖,砖石瓦片的也罢了,他们那两根大粱却是极好的材料。偏偏那户人家的年轻人不喜欢这些沉笨的大材料,要换漂亮的松木大粱,那两个大粱就闲下来了,说是出手……我合计了,那两根材料做大粱是极好的,不做大粱,解成板材做家具、门窗,都是上好的。”
王利民眼睛一亮,爽快道:“既然如此,等过完年,大哥受累陪我去一趟,若是合适就直接买回来吧。”
听他们兄弟这么说,老爷子王建国就问道:“利民盘算着起屋子了?定住时候么?”
坐在侧手的王利社,一晚上没精打采心不在焉的,这会儿突然酸溜溜道:“还用问吗,我二哥如今可是买卖人儿,挣了大钱了,自然要起屋子盖宅子啦!”
这话说得刺耳,王利民王利军考虑着过年,不想搭理他,都撇开了头没人接话。
谁成想他们两个容忍退让,王利社却不依不挠起来,捏着个酒盅子,要喝不喝的,斜睨着二哥王利民,大喇喇地嘲讽挑衅道:“二哥哇,你不亏是娶了老资本家的闺女哇,这么快就学会了倒买倒卖、投机倒把了呀!”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