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笑着摇头:“我姥姥和我娘做菜都好吃,我就是自小看着她们做学了一点皮毛,可不敢自夸。”
又回头看向林阿姨,笑眯眯道:“林阿姨看着做就好,我不挑嘴,怎么都爱吃的!”
这话一出,吴奶奶和林阿姨都笑了。
吴奶奶又说,吴爷爷有工作不在京中,李希阿姨倒是在京,今天却恰好有手术,中午是回不来的,又道,小秋在京里上学,以后常来,自然能都能见上。
说着说着,自然而然地还是说到了吴海港。
提起远在南疆战场的儿子,吴奶奶的忧色掩不住地从眼底流露出来。
虽说,吴海港已经是旅级军官,不需要他端着枪上前线拼杀,可毕竟是在第一线,枪炮无眼,谁知道会不会有意外啊!
算算时间,这个时候,第一轮战役已经告一段落,一线的将士已经被换防下来,或者即将被换防了。届时,只要吴海港没有受伤,想必很快就会回京了。
小秋宽慰着吴奶奶,一边在心里暗叹,她重生一趟,却没能自带救世光环,大地震她无能为力,对上这场战争,她同样无能为力。
“奶奶,您没看见,赵老师一见小秋做的卷子,简直脸皮都不要了,直接下手抢人,把佟老师气得,就差破口大骂了。”秦戎开口岔开话题。
吴戈也跟着笑道:“真该让赵老师班上的学生看看,赵老师居然也会笑,还笑得那么温柔……可让人看着怎么都是皮笑肉不笑,就像老虎突然不吃人,还挂念珠念佛号一样,哎,还怪渗人的!”
不幸被拿出来给老太太开心的赵老师不知道打没打喷嚏,小秋反正有些无语。
吴奶奶也不支持两个孙子不尊重老师,难得的虎了脸呵斥:“可不许你们乱说话,尊敬师长的美德不能丢!”
秦戎乖巧地垂首应着,吴戈仍旧笑嘻嘻的,没有半点儿反悔之态,搂了吴奶奶的胳膊道:“我们知道轻重,在外头不会乱说话的,这不是给您说嘛!”
老人能虎了脸教训一句就难得了,被孙子这么一撒娇,吴奶奶立刻就忍不住笑开了,拍拍吴戈的手道:“多大了还撒娇,也不怕小秋丫头笑话你!”
很快,林阿姨做好了午饭,过来通知可以开饭了。
饭菜准备的不太多,清蒸黄花鱼,红烧猪小排,西红柿炒蛋,杏仁西芹,还有一道莼菜豆腐汤。当然,还上了一碟子呛蟹,馒头也上了三样,红糖馒头、酒酿馒头和白面馒头。
秦戎给吴奶奶递了半个酒酿馒头,笑道:“奶奶,小秋做酒酿用的是建曲,有开胃健脾、消食化积之效,您多吃点儿不怕。”
吴奶奶看着小秋笑了:“不愧是郑先生的高足,小小年纪就能学以致用了。”
虽说是庄户人家的姑娘,可小秋生的秀气,言谈举止都端庄大方,没有农村女孩儿最常见的扭捏之态……又想起这孩子读的书多,或者,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小秋笑笑:“奶奶快别夸我,我最不禁夸了。”
吴家没有‘食不言’的规矩,吴奶奶还用公筷给小秋夹了一块排骨,一块鱼肉。
吴戈和秦戎也笑着凑趣,吴奶奶心情好,又有合口的饭菜,不知不觉吃了一个多馒头,还吃了一块呛蟹和一些别的菜。
不等端下碗碟去,林阿姨就冲了杯茶端上来,送到吴奶奶手边:“您吃得有点儿多了,喝口茶消消食吧!”
第二百八十五章
小秋挨着吴奶奶坐的,吴奶奶一打开茶杯盖她就看见了,是一杯绿茶,也不是太浓……
她垂着眼略略沉吟了片刻,到底没忍住道:“吴奶奶饭后略停一刻钟再喝茶更合适。”
吴奶奶正要喝茶,听了这话,立刻停下喝茶的动作,抬头看向她:“怎么说?喝茶不是消食的么?”
她上学时读的女子学堂,学的是西洋课程,对于中医知之甚少。只记得小时候,家里人偶尔吃多了会喝茶消食,至于合理不合理,她却并未咨询过医生。这个小小的习惯,连她的保健医生都没注意到,没想到,小秋第一次过来做客,却注意到了。
见吴奶奶询问,并没有不虞之色,小秋也就放开了,微笑道:“清茶乃清峻之物,能清热解暑、化痰解腻、解毒醒酒、清心除烦,也能用其消食化积,但这些好处的前提是饮用之人须是身体壮实的。奶奶的脾胃较弱,本就不利饮食,饭后容易胀气、纳呆,若饭后饮茶,就会进一步削弱脾胃之气,反而对奶奶的身体不利了。”
“哦,原来是这样!”吴奶奶恍然,随即将茶杯放下。
小秋站起身,扶着吴奶奶也站起来,缓缓地从餐厅走到客厅里,一边道:“奶奶若是不小心吃的稍多一点也不怕,您就在屋里或者院子里缓缓走动走动,不求速度,也不求走多远,稍稍走动,就有利于胃气下行,是消食最好的办法了。”
一边陪着吴奶奶在房间里缓缓转了两圈,小秋一边在心里盘算,消食茶,倒是可以用麦芽山楂饮,只不知吴奶奶的身体合不合用。
这么寻思着,她就借扶吴奶奶的机会,悄悄摸了摸吴奶奶的脉,心里有了数,只等回去问一问师傅,才敢给吴奶奶用。
略略走动了一小会儿,问吴奶奶没有腹胀不消的感觉,小秋就提出来告辞。之前她问过秦戎和吴戈,说吴奶奶午饭后会午睡一会儿,她在这里就怕耽误了吴奶奶休息。
吴奶奶也不留她,只嘱咐她多家来陪陪她,说话间还瞪了吴戈两眼:“那个臭小子天天不着家,我一个人怪闷的,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你能来陪我说说话,我这心里都畅快许多,也不觉得疲倦乏力了。”
人上了年纪,是喜欢身边有个小辈陪着说说话的,这是人之常情。小秋自然笑着应了,让吴奶奶在屋门内留步,吴戈和秦戎自然送她出门。
林阿姨送到大门口,并将小秋盛馒头的篮子递给秦戎。篮子里的馒头早已经拿出来,换了一篮子吃的,有两袋奶粉,一盒茶,还有几挂葡萄。
茶,吴奶奶对小秋说过,是给郑秋实的。
小秋瞥了一眼精致的铁皮茶盒,简洁的设计上印着三个字:碧螺春。
好吧,能被吴奶奶拿来送人的茶叶,她想都不用想正宗与否,说不定还是最核心产区的那几株茶树上出产呢!
由碧螺春绿茶,小秋又想起了消食化积的普洱茶,这会儿,普洱还没被炒热,所谓的保健效果也没被大吹特吹,市面上的茶叶还是以传统绿茶为主,有个别时髦人士,或者有留洋经历的人爱喝红茶,普洱却还离主流市场很远。
或者,可以考虑让吴奶奶把绿茶换成普洱?饭后可以饮一小杯?相对于绿茶的清峻之效,普洱,特别是普洱熟茶更柔和、醇厚,消积降脂,却不会清利太过。
暗暗琢磨了一回,小秋还是拿不准,干脆也留着回去问过师傅再说。
从吴家出来,三小精力充沛,也没想过午休。吴戈带着小秋将篮子送回卷棚胡同,秦戎则去将挎斗摩托又借了来,带上吴戈小秋一起,去了前营子村。
他们一早出去,已经联络好了一家企业。
那家企业是五六千人的大厂,效益好,财大气粗的,一开口就要上千斤鸡蛋。还说,中秋节最好能弄一批猪肉,一要就是几千斤,至于价格,人家很大气,直接表明可以商量,比统购统销价格高上些不成问题。
“……你不知道多牛掰,竟然还要油,要米面,价格随便咱们开,他也不想想,米面粮油国家控制的多严格,十斤八斤也就罢了,他一开口就是几千上万斤,让哪儿给他淘换去?”吴戈坐在秦戎身后,表情悻悻地朝着小秋抱怨。
市场很大,销路不愁,可就是没有货源……唉,真是让人气馁!
小秋听得两眼放光,她很想一口答应下来啊!
她的大碗里如今存着大量的米面粮油,最大宗的就是白面和大米,最少得有上千斤。若是能换上大容器,给她一点时间,别说几万斤,几十万斤也不成问题。
可,偏偏,手里握着这么多东西,却苦于拿不出来。正如吴戈所说,国家对粮油控制极严,要不然,市场也不会如此‘如饥似渴’了!
搜肠刮肚地想着给大碗里的物资找个拿出来的理由,还真让她想到了一个,老爹王利民貌似与省城的油厂有联系,还提油厂联系过一批榨油原料,说不定,老爹能搞一批食用油过来……
她也不指望王利民能搞到太大数量的食用油,她只是要一个借口,能够让她顺利将手中物资合法化的理由!
一路赶到前营子村,见到支书林爱民一说收鸡蛋的事儿,林爱民一口答应下来,立刻就去大队部用喇叭下了通知。又通知大队部的几个人过来帮忙,顺便从各家各户搜罗大筐、麦穰过来准备装鸡蛋。
小秋把书包往摆好的桌子上一放,摸出一个牛皮纸笔记本和一支钢笔来,准备记账。
他们之前就与林爱民谈妥的,压三百块钱在大队部,等鸡蛋送出去,再将余款补齐。如此一来,可以约束村民们收购鸡蛋时对质量的保证,二来,可以缓解他们资金不足的压力。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