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摇摇头,回头看了老大王利军一眼,看大哥也是懵懵的,就知道他也不知道。
地里活儿不忙,晌午就都回家吃饭,各家的妇女也被特许早一点回家烧火,魏红梅就提前一步回了家,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就瞥见老人那边院子大门洞开着,一个穿着青灰色中山装的青年男人在门口晃了一下。
那青年约摸二十四五岁年纪,皮肤黝黑,眉眼倒算是端正,个子也不矮,看得出刚推了头,收拾的干净整齐……这个年龄这个打扮这个拘谨劲儿,一眼就能看出这是相亲来的。联想起王家老两口都没上工的事,魏红梅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是给王爱巧相看人家呢!
只是,魏红梅眼尖地注意到,那人一回身的时候,左腿有点儿跛脚。
晚上,王利民刚撂下筷子,就被王建国叫到老院子去了。没过多长时间,王利民带回来一个消息:二老替王爱巧定了人家,是隔着十几里的南楼村的张屠户家的小儿子张秋生,那张屠户祖辈里就杀猪,家底殷实,张家这小儿子只因小时候摔了腿,留了个跛脚的毛病,这才拖到二十六岁。
张秋生今日见到王爱巧就相中了,留了两身衣裳和五十块钱。张家还说了,聘礼早就备好了的,三转一响并二百块钱。只一件,因张秋生年龄大了,希望能在年前完婚。
宋秀莲默默听着王利民说完,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小秋得知后,同样没吭声。
王建国匆忙替王爱巧寻个人家嫁了,也是为了堵儿子儿媳妇的嘴,王爱巧都嫁了个瘸子,够可怜了,哥哥嫂子也就抬抬手,绕了她吧。
宋秀莲心里怎没想不得而知,小秋却也了解,依着老爹的性子,王利民做不出告亲妹子的事来,更不忍老爹老娘伤心……这事儿只怕就这样了。
只要王爱巧嫁的远远的,不再弄妖作怪,王小秋也不想多理会了。
很快,吴戈和秦戎的‘支农活动’就要结束了,不管两个小子多么不舍得走,还是不敢真的耽误了上学。王利民特意把送鸡蛋的日子提前了几天,赶了骡车将两小子送回了县城。
秋收之后是冬播,当麦苗儿出齐,地里一片绿油油的时候,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冷起来,村里早起拾粪的老人,已经翻出积年的棉袄穿上。
小秋把春天刘芳芳给她买的毛衣找出来,晾晒之后给小夏穿上,略略有些大,小秋就给她把袖子挽了,红色的毛衣,配着漂亮的头纱,再加上被小秋养的胖乎了不少的小脸,格外可爱。
小秋的大奶奶李氏,也就是王利群的母亲,比大爷爷还大两岁,这一年整六十,冬播完毕,九月十九是李氏的六十寿辰。
第一百零八章
农村人,散生日一般不过,但六十大寿却是比较重视,搁在往年间,儿女孝顺又有条件的都要办席;没有条件的,也会特意给老人家置办身新衣裳;最简便也得煮碗寿面,表表心意。
如今这形势,虽说不敢大操大办地摆寿宴,但王利群也想着给老母亲好好过过这个生日。
王利民与王利群走的近,与亲兄弟也没啥分别了。刚过了九月初十,王利群就给王利民下了任务,限期让他套最少五只兔子,野鸡不限,能套着最好,套不着,家里留了四五只小公鸡,也足够了。
王利民立刻拍着胸脯答应下来:“兔子不用说,包给我了。我再去看看,能不能网两条大鱼……上一次去县城,我买了一挂渔网,这回正好试乎试乎。”
套兔子对王利民来说不难。兔子吃了大半年,贴了秋膘正肥嫩呢,他本就想着,抽空去下套,捉几只给孩子们改善伙食呢。
回到家,王利民就把大伯娘过寿的事给宋秀莲说了,一边说着,自然地就想起了自己的爹娘。王建国只比大爷爷小两岁,比大奶奶小四岁,今年也五十六了。刘秀英却大三岁,今年却是五十九了,明年也好六十整寿了……
宋秀莲笑而不语,却打开炕柜,从里边拿出一个青布小包袱来,笑眯眯地交到王利民手中。
“什么?”王利民有些晃神,一时反应不过来,呆愣愣地问。
宋秀莲莞尔一笑,却不回答丈夫的询问,只道:“你自己看!”
王利民回了神,心思电闪之间,已经想到了什么,立刻眼睛一亮:“你给大娘做的衣裳?”
一边说着,一边在炕上把包袱打开了,却是一件黑底紫红色烤花的平绒棉袄,立领对襟样式,手工制作的琵琶盘扣儿,因为宋秀莲用了新式缝纫,里边缝了一件棉袄,外边的绒布衣则是挂了一层表,只在关键部位用线连缀,如此制作的棉衣,表里贴合,不移不脱,而且格外挺括,不像老棉袄那样针线外露,皱皱巴巴不好看。
王利民一个大男人,虽然不会针头线脑的活儿,却也看得出好歹。一看,就知道媳妇儿是花了大力气,用了心的,忍不住抬眼赞叹:“秀莲啊,你这活儿可没说处了。嘿嘿,我媳妇就是巧,别说村里的婆娘们,就是全镇全县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被丈夫这么直白地夸奖,即便夫妻一直恩爱的宋秀莲也撑不住了,瞬间臊红了脸,满心欢喜,却忍不住啐了王利民一口,嗔道:“就你个厚脸皮,惯会自卖自夸的!”
灯光下,妻子仍旧秀美温柔,略带着那么一点点小羞怯,含羞带嗔地,糅合了妇人的妩媚和少女的娇憨,分外动人!
王利民心头难免有些心猿意马,脸上的笑也越发深,“嘿嘿,我媳妇儿最好,自然要夸……好媳妇儿,天不早了,咱们也该睡了……”
不说王利民和妻子恩爱甜蜜,且说在学校里跟着小姨住的小秋。
小夏年纪小,精力也弱,做完作业,不等小秋在廖晨处上完课,她就撑不住先睡了。
小秋回来,就只见小姨靠在炕头正在织毛线——这毛线还是中秋节王利民去吴家,李希阿姨给的,说让给小秋小夏织件毛衣。
宋秀莲平时做家务照料儿女,还要做缝纫活儿,不得闲织毛衣。宋秀菊就主动请缨,接了这个活计。
李希给的是五斤毛线,两斤玫瑰红,两斤藏青。还有一斤开司米线,是给小秋小夏织围巾帽子手套的,则是半斤白色半斤大红。
而此时,小秋却看见宋秀菊手里捧着的是一团米色的毛线团……咦,不记得李希阿姨给的毛线有米色啊?
难道是她眼睛花了?还是灯下的色差?
“小秋回来了,你洗把手,我这就给你冲鸡蛋水去!”宋秀菊一边说着,一边放下手中的毛线,下了炕。
小秋笑着答应着,将肩上的书包放下,装作无意走到炕前,将手中握着的手帕比在那一团毛线上——手帕是白的,毛线颜色稍深,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米灰色——可以确定,并非她眼花,也不是灯下出了色差。
毛线已经织了一截,用的棒针,织的松软,应该是一条围巾吧?米灰色,或许是小姨给自己织的?或者,是给小舅织的?小舅皮肤白,倒是挺合适的。
小秋将手帕装进口袋里,在小姨转身回来之前,离开了炕沿,走到屋角洗手去了。
第二天一早,王利民就去苇塘里下了扣儿。
地里的活儿干完了,暂时不用上工,王利民就顺着各处的水渠沟塘转悠,寻摸下网的地方。
他买的不是抛网,也不是小抄网,而是一张架网,几个人抬着捞鱼的那种,水面太大了不行,水沟太小的也施展不开,要找个有鱼还得大小面积合适的地方才好用。
转悠了半天也不得所以,借着中午喂鸡的功夫,他还是虚心向大侄子成海请教起来。
别看成海平日里寡言少语的,一脸憨厚,甚至有一点点木讷,一说起捉鱼来,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瞬间自信起来,话也多了,简直是滔滔不绝:“二叔,你买了网?我跟你去看看吧,看看网大小,才好定地方……架网啊,那就去东边的塘子里捞,那边有藕,又挨着苇塘,多年没清池子,一定有大鱼……给我大奶奶过寿,可得逮条大鱼,最起码也得个四五斤的才行啊……快走啊,二叔!”
等他催着王利民回到家,拿出网子来一看,成海立刻就给了个准确地定位:“就东边塘子南沿儿那边,有个小分叉,在那边一堵,赶着往岸上走,水不是太深,又背静,关键是没有苇子,有水草,也都是柔软的星星草,没有查子草,不挂网子,还养鱼,指定有大鱼!”
第一百零九章
深秋天气渐寒,趁着午后,水温最高的时机,这爷俩说干就干,匆匆吃罢午饭,王利民就招呼了刘春生、二牤子几个要好的。
成海回家一说,两个兄弟都要上学,老爹王利军却跟了来。
一会儿功夫也凑了五六个人,都是青壮年,二牤子和成海抬了网子,王利民和刘春生则抬了一个大筐,说说笑笑往水塘子边走去。
正好是周六,小秋和小夏去了学校才知道,这天下午,学校里组织孩子们‘勤工俭学’,高年级的学生砍柴,低年级的学生拾草。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