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红臊眉耷眼地把布料接回去,陪着笑连连道:“你看我也不知道……我回去就洗,明天就能拿回来哈!”
宋秀莲笑着宽慰一句,从炕柜里拿出几块点心和糖块,用个盘子盛了,走到门口招呼小夏小冬和成贵来吃。胡卫红略坐了片刻,就带着孩子匆匆回去了——她是请了一个小时的假,把孩子送回去让李秀英带着,她还得赶去地里上工呢。
第二天,胡卫红果然又拿了洗过晾干的布料回来,宋秀莲当着她的面裁剪了。也亏得是宋秀莲费心思,衣领子、袖口、前襟衬布等暗处一番斟酌拼缝裁剪,布料才将将够用,裁下来的就是些细细的小布条儿,做袼褙都不好用了。宋秀莲又拿了些碎步料出来,连裁下来的布条一并包了,一并交到胡卫红手上,胡卫红也连忙接了。
三月的茵陈,四月的葶苈,五月六月艾叶、车前……许多地产药材按照时令节气,逐渐采收。
因为自留地多了,种的杂粮多了,小秋小夏挖野菜充饲料的任务也没那么重了。她就挑拣着应季的药材采回来,整理晾晒。渐渐竟积攒了许多。
因为限制人员流动,吴戈和秦戎好几个星期天没过来了。倒是王利民,按照与工厂的合同,还会定期去县里送鸡蛋。
这一天王利民又去县城送鸡蛋,又恰逢周末,小秋也就带着她采的药材跟上。公社的收购站不收药材,卖药材需要到县里的药材公司才行。
进了县城,照旧父女俩分头行动,王利民把小秋送到药材公司门口,就赶着车去送鸡蛋了。
小秋卖药材倒是顺利的很,因为小秋挖的药材时令把握好,晾晒的时候也做了净化,几乎没什么泥巴杂草的,收药的老师傅高看了一眼,都给按照一等品,不起眼的几种药材,也卖了七八块钱。
忙完正事,小秋自然要去吴家看看吴戈和秦戎,把她自己做的鸡蛋干和蛋黄饼送了些过去。当然,也打问了一下魏大勇的案子进程,吴戈只是语焉不详地说案子遇到了阻力,至于阻力来自何方何人,他没细说,小秋也没问。
两天之后,胡卫红的褂子就做好了,是略尖的小圆领衬衣,衣襟两侧镶了两条窄窄的荷叶花边儿,腰身做了腰线,略收腰,把胡卫红的腰线显出了几分婀娜。胡卫红试穿之后很满意,对宋秀莲谢了又谢的。
胡卫红的布料没剩余,自然也没能给小秋小夏做鞋面子,倒是宋秀莲,自己拿出布料给成贵做了件半袖衬衣,做了条西式短裤……因为有小秋给她买的服装裁剪书,宋秀莲做的衣裳相对来说都很‘洋气’,白色的衬衣领半袖加青色的西式短裤穿起来,衬着成贵漂亮的小脸蛋,简直跟城里孩子一样了。
几天后,胡卫红穿着新褂子,带着洋气小正太成贵从娘家回来,给宋秀莲送了一大碗杂和菜,并两对做喜事儿的面荷包来,却原来,胡卫红做新衣裳,是为了参加娘家堂弟的婚礼去了。
小秋正好又做了鸡蛋干,宋秀莲捡了大半碗给她,让她拿给成贵吃去。
隔了几天,王利群又去公社开了动员大会。
原定是开完会,就由各大队领着工作组回去,却没想到,大会开到一半,就冲进来一群人,占了讲台,个个佩戴黑袖章 ,胸前戴着白花,举着花圈,喊着口号,悼念逝去的周先生。紧接着又有人冲上去制止,却遭遇到第一批人的激烈反抗,最后差点儿演化成流血冲突。
被他们一闹,会议也没开成就散了,驻村工作组的入住自然也拖延下来。
之后一个多月,王利群差不多每天都要去公社甚至县里开会,纠正错误,学习文件……
到了五月下旬,王利群才得了解脱,被责令回村组织夏粮抢收。
5月29日,云南龙陵地震,伤亡两千多人,消息传到三合村已经进了六月。
进了六月,连村小学都放了麦收假,村子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抢收麦子呢,谁也没顾上在意地震不地震的事儿。
麦熟一晌。麦收时节正式进入了夏季,天气变化无常,常常上午还是大晴天,吃过晌饭就来一场大雨。而成熟的麦子最怕淋雨,一淋雨麦子的品质就会下降,再一耽误,甚至能在麦穗上就发芽、生霉。
抢收的一个抢字,生动地描述了麦收的紧张氛围。
一进麦收季,那真是男女老少齐上阵,起早贪黑,汗珠子摔八瓣,盯着如火的大太阳,将一穗穗麦子收割回来,打场,扬场……筋疲力尽了,还得咬牙硬撑,终于将每一粒麦子收进了粮仓,又黑瘦了几分的男女老少们,一个个露出畅快而自豪的笑容!
第一百四十一章
麦收后是夏播。麦茬用犁头翻起后,用耙子拖到地头,送到打完麦子的场院里晾晒。麦根儿晒干了,也是烧火的好柴禾,不会浪费。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烧柴火灶,秸秆都是上好的柴禾,没谁焚烧秸秆,自然没有几十年后收获季的‘狼烟四起’。
收完麦子,夏播的活儿相对轻快了许多,老人孩子们不用再下地,宋秀莲也恢复了在家缝纫的生活。
小秋的麦收假只剩两天了,正好王利民要去县城送鸡蛋,她就又跟车进城,带着些自己积攒的药材去一趟药材公司。
一路上,小秋在心里盘算,马上就六月下旬了,进了七月,另一位老前辈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也将走完光辉的人生,二十天后,就是震惊中外的大地震。地震之后,肯定会全民动员支援灾区。九月初,伟人逝世,举国悲恸……
也就是说,只要接下来半个月里,工作组无法入驻,他们村分自留地,各家各户养鸡的事情,就不会被发现。只要过去这十几天,接下来大事频发,人心惶惶,想来也没人顾得上再去他们村里追究这些小事儿了!
在药材公司的中药柜台前,负责抓药的老药师询问小秋购买芒硝做啥,小秋就说自己父亲是赤脚医生,买芒硝是为了配制一种治疮疡的偏方,外敷用的,说着,还举了举手中备好的小瓷坛。
一听说外敷用药,又见着青花老瓷坛子真是个老物件儿,老药师也不再怀疑,按小秋的要求给她包了一两芒硝和一斤石膏,被小秋一转手放进备好的瓷坛子里,收起来了。
称完芒硝和石膏,小秋又问起人参、牛黄、虫草、麝香等贵重药品的价格来。
小秋生的秀气漂亮,收拾的也干净,又讲礼貌,老药师也就不嫌烦,一味一味地报出价格来,又道:“这些都是细贵药,贵得很,可不是你个小丫头能买得起的。”
老药师是好心提醒,小秋却被他刚刚的报价给震惊了——无他,实在是报价太低,她满脑子就剩下两个字——便宜!
她装作有点儿为难道:“伯伯,我买不起太多,少买点儿可以吗?”
完了,还略显忸怩地小声道:“我爷爷教我认药,可家里没这些……我想买一点点……”
小姑娘能买一点,也足够老药师惊讶了,不过一听小秋补充的解释,他却突然有点释然了……他之前还想着,一个十来岁小丫头怎么能把药材品种、时令把握那么好的,这一听,人家是家学渊源啊,不但父亲是赤脚医生,爷爷也是懂医药,说不定,还是不出世之人呢……这么一想,他心里多少生出些惺惺之意来。
唉,这年头,有本事的都藏着,谁肯出头,都被动不动就戴帽子游街整怕了!
他缓了缓,方道:“你想买哪种?”
小秋略带些不好意思道:“我能每样都买一点么?”
本来各自忙碌的几个工作人员闻声围拢过来,然后,看着老药师和负责人一人拿出一把钥匙,打开柜子,把几种细贵药材一一取出来。
刚才只是觉得价格低,等小秋见到药材后,那就是‘太便宜’啦!
老药师拿出来的个顶个都是好东西呀。一包颗粒状的是天然牛黄,用细布里三层外三层裹着;麝香几乎全部是‘当门子’,用茶色玻璃药瓶装着,外头还封着蜡。人参尽管个头不大,但肥短的主根和细密繁多的须根、众多的芦碗、细长的雁脖、密集的珍珠疙瘩……无不显示,这是一棵正宗的‘野山参’!后世动辄几十上百万元,还有价无市的野山参,这会儿的价格还只是以百元计!
她强忍住全部买下来的冲动,只是把整棵的‘野山参’买了,其他,诸如牛黄、熊胆、麝香、虫草、鹿茸等,她就真的是每一种少少的买了一点……一边付款,小秋一边在心里宽慰自己:有了母本,她就不愁复制不出来。
顶着一遭诧异探询的目光,小秋从药材公司出来,就去了趟百货公司。在烟酒柜台,买了一条红牡丹,又买了两瓶景芝酒,这才心满意足地出了百货公司,转而去了县土产。
在土产门市部,小秋挑着最大的水缸买了两口,又买了十个带盖能密封的咸菜坛子……她只说爹会赶着车来接,请工作人员帮着把水缸和坛子搬到土产公司大门外,这个地方不在主街上,相对僻静,小秋谢过帮忙的人,等他们进了大门,又过了一会儿,确定周边没人,这才把水缸和坛子收了起来。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