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天以为这些买杂志的人都跟他一样,关心下岗职工。其实他错了,能换得起家电的人家,在这个时候条件绝不会太差,而在这个年代,条件不算差的中国家庭里,最热门的话题,一定是出国。
任何关于出国留学的消息,都是珍贵的,甚至是可以当成人情售卖的。这么公然刊登在杂志上,你说这些人会放过吗?一本杂志的钱算什么,根本就是毛毛雨嘛。
下岗职工的关注,更多的带来的是讨论而不是销量。也可以理解,下岗职工都是聚集性的,居住在同一个厂区,同一个楼栋,一本杂志传来传去,大家抄下自己想要的信息就够了。
“这几天排队售卖的情况已经消失了,下岗职工比较多的城市虽然有补货,但补货的量也不大。”负责销售的同事有些担心,杂志是月刊,需要的是稳定的购买人群,这种排队爆买的人,只要下一期没有刊登留学的相关内容,他们就不会再掏钱购买。
“让你们挑选一些年纪合适的客户,给他们寄的杂志,都发出去了吗?”路英有条不紊看了一眼工作安排,问的就是中奖那一批。
“发出去了,按时间,应该已经收到了。”员工回道。
“那就行了。”路英并不担心。
没过几天,各个渠道都开始补货,杂志真正的客户群虽然反应有点慢,但传播速度绝对不会慢。这些人就是广中学生的家长们,初中就要开始狠抓学习,否则上不了好的高中。到了高中就得拼大学,能提高一分都能压倒成百上千的考生。
在这种压力之下,任何有助于学习的工具,都是畅销品。别说这种直接辅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就是打着提高记忆力,二次开发大脑的保健品,都卖得红红火火。
随着这些家长加入购买大军,杂志的销量终于稳定下来。
而跟丽姐一块排队买杂志的大哥,拿着杂志回家,自己先翻一翻。教育这一块离他太远,女儿都读大学了,解脱咯。吹着一声口哨继续往下翻,翻译国外的新闻,这个好,有意思。
防骗指南怎么听着耳熟,嗬,家里好像就有防骗指南第一本呢。想一想这都几年了,是该出二了,这得好好学习一下。
下岗职工不关他们家的事,再看看,广告没意思,不过广告中间是什么,小雨辣评,看看写了些啥。
“看什么呢,老李。”老婆回家,一边换鞋一边问道。
“我说给你听听啊,这个写的真好。”老李正愁没人分享呢,赶紧冲着老婆解释。
“现有有些家长啊,教育小孩子的时候喜欢说,你再不听话就让警察把你抓走。从小这么吓唬孩子,如果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学校教育以及今后生活的经历,可以冲淡童年时家长给予的阴影式教育。”
“可如果孩子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早早辍学来到社会,那么极有可能家长的教育会在他脑中形成一种认知,认为警察是伤害他的人,而不是帮助他的人。等到他们遇到伤害,压迫和危险时,脑子里就不会有报警这个选项,可能会选择自己硬扛或是怒而反抗直接将自己置于更危险的境地之中。”
“如果有这么一天,家长谁也不要怪,先怪自己,是不是从小就给予了阴影式的教育。”
老李说完啧啧好几声,“要不怎么说别人怎么能上杂志写文章呢,看看这水平,有道理啊。”
“还有呢,听我继续跟你说啊。”老李意犹未尽。
“你说你说。”爱人早习惯了丈夫的嘴碎,不让他说话,他能憋死。
“同样的道理,有些家长会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大谈特谈西方国家的美好。但他们往往会用国外两个字代指所赞美的国家,而事实上全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你认为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比中国好吗?有些国家甚至百分之八十的国土面积没有通水和电,也有些国家根本做不到粮食的自给自足,还有一些国家缺少基本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就算是大家认为普遍富裕的欧洲,国家之间的富裕程度也存在极大的差异。这些客观的事实,往往被家长忽略,而是一味的强调国外什么都是好的。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被人用国籍一忽悠就走,如果他们真的是因为爱情,那当然应该得到祝福。”
“但也有可能是隐藏在爱情之下的狩猎,国外合法的风/化场所,国外偷猎人体/器/官的场所,都有可能是这些孩子的归宿。如果有那么一天,你在怨恨凶手的同时,也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是造成这一恶果的最大推手。”
“你听听,是不是说的特别好。欧美国家是先进,是发达,但也不是所有国家都比中国好,这一点说的太对了。”大哥说完,催着爱人赶紧烧饭。
“吃了饭又要下楼侃大山啊。”爱人笑着摇头,系上围裙。
出版社里,路英看完杂志社的销量,刚放下心,就发现杂志社的热线电话响个不停。几乎全是问留学情况的,接线生不得不一再重复,会将问题 ,敬请期待下月新刑。
“看来留学中介的事,得抓紧办了。”路英连续几天听到员工的回馈,只能将许然叫来。
“没问题,我让哈里请了几个老外,专门做教育咨询的,开一场讲座就是了。愿意报名的,我们就协助他们办理留学事项。”
中美两国之间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信息的不对等,互相不了解,而了解的渠道也非常有限。
而对于了解的人来说,就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几个人坐在一块合计着,招聘的事是该提上议程了。之前的招聘难度大,是因为大学生包分配,特别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分配的单位可以说不是一般的好。也导致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除了出国,很少去外资工作,更别提民营企业。
好在到了九十年代,招聘终于不像往年那么难,逐渐有大学生不满足分配的工作,更愿意去大城市或是去外资工作。
同时也有部分人,看到身边大量的下岗工人,也不再迷信铁饭碗,更愿意挑战自己去尝试更多的可能。
虽然今年有些晚了,没赶上最好的毕业季,但莉莉丝,乐辰化工,艾伦机械和贸易公司,还有出版社和中介公司,还是招聘到为数不少的高学历人才。
而通过这次招聘,他们再一次意识到,他们名下的产业已经有些多了,需要进行整合。
京城的事忙乎的差不多,舒雨准备去深城时,丘兰打电话过来,约她一起吃饭。
“你可真是个大忙人,我打了几回电话,都没人接。”
舒雨又报出几个电话号码,“怪我怪我,以后这里没人接,你就打另外几个电话。”
“也别去外头吃了,上我家吧。”舒雨直接提议。
丘兰不仅过来,还顺便带了些熟菜,“这家的凉菜特别好吃,你一定要尝尝。”
顺带参观一番舒雨的家,“真没想到,别人削尖了脑袋想留在京城,你这是连家都早早安好了。”
“碰巧买的,怎么了,我听说你留在京城实习了。”按惯例,该走关系留校的,留京的,这个时候就该发力了。实习单位基本也是日后的分配单位,像宿舍里另外几个舍友都回了老家实习,只有丘兰留在京城。
“我爸托的关系。”丘兰倒是挺坦诚。
“我过来就是想问问,摄影工作室的事,你说要并到什么基金会里,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看你还能再管一年,就没着急,这个基金会是我们公司自己办的,每年抽点钱到里头给教育事业做点小贡献。工作室的生意挺好,放弃太可惜了,我想一直干下去,基金会做为监管,收入还是回馈到学校需要帮助的同学身上。”
丘兰一听来劲了,“你做这么大的事,都不告诉我们一声,亏我还把你当成朋友。”
舒雨连声求饶,“是我错了,你想知道什么,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啦,我也知道你以前在学校不好张扬。我只要知道工作室以后会继续存在,就安心了。”她为工作室付出了极多的心血,自然十分关心工作室的前途,只要它能继续存在,继续完成帮助其他人的使命,她也就放了心。
“我会叫基金会的人过来和你接触,你有空带一带他们。”舒雨说完有些不好意思,“明明是我的主意,结果我没管几天,尽让你去操心。”
丘兰摇头,细声细气道:“你以为我猜不到,那套房子是你买的吗?工作室最大的危机,都是你解决的,我管一下日常的帐务,又算得了什么,就当是提前实习。”
舒雨“咦”了一声,真没想到会被人猜到。
“还有一件事告诉你,钱慧的签证被打回来了,说她有移民倾向。”丘兰说到钱慧被打击的差点不想活了,也是一脸唏嘘。
舒雨眨巴眨巴眼,“至于吗?”
“你不知道,对她来说,那可是信仰。”丘兰一向很擅长理解别人。
吃到一半,小院的门被敲响,舒雨起身问道:“谁?”
胡同的这套小院,她不常住,很少有人直接上门。上门最多的,走的也是侧门。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