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语记得,这个时候的存款利率虽然高,可是也是会有调整的,夏小语不记得什么时候央行会出台降息,为了保证收益,有利息就应该及时取出来。
奶奶回来的这一个晚上,夏小语回到奶奶那边休息,和奶奶提了要去银行的事情,奶奶欣然答应了。
第二天,奶奶一大早就起来煮早饭了,夏小语这一回不用再自己忙活三餐了,心里感觉挺幸福的。
吃过早饭,夏小语把家里的事情都忙完了之后,祖孙俩又往镇上去了。
一到镇上,夏小语和奶奶就把这些天以来做的布艺品送去红姨那里,交换了收条,拿到了一百多元。
夏小语一直疑惑着,自己做的布艺品也有不少,石亭镇这么小,为什么红姨能卖出这么多呢?
这一次,夏小语忍不住对着红姨,把心里的疑惑问了出来。
红姨爽朗地笑了一声,说:“我还以为你只能做这么多布艺品呢,原来你是担心销路才不敢多做呀!我这里的确销售不了你的全部布艺品,但是我姐姐在城里有家精品店,周围有多家中小学,你送来的这些铅笔袋之类的,大部分我都是让她拿去卖了。你这些布艺品做得用心,暂时还是不愁卖的。只要你把它们做得精致好看,就算再多两三倍的量,也是不愁卖的。”
夏小语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啊,那谢谢红姨费心了!有您的这句保证,我就尽量多做一些了。”
以后尽量多做一些吧,只要不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就行。
从红姨那边出来,夏小语和奶奶赶紧往农业银行走去。这个时候有几个人在排队,夏小语和奶奶也去排队等着。
过了一会儿,就轮到夏小语了。那张三千元的定期存单,一年的利息是三百元,拿到这么高的利息,夏小语心里都有点不淡定了。
夏小语把活期存折的三百元取出来,再加上手里的一千九百元,都存了定期,得到了一张五千五百元的定期存单。
活期存折里也不是空的,活期利率虽然低,也是有利息的,整百的钱取了出来,里面还有零头。
夏小语把定期存单和活期存折放好,高利息带给自己的激动还没消退,就对奶奶说:“奶奶,我请你吃凉粉!”
奶奶笑着说:“好的,我的乖孙女请的,奶奶一定要去!”
祖孙两个人笑着找到了个卖凉粉的摊档,吃凉粉去了。
嘴里吃着凉粉,夏小语心里也在算着账。
上次寒假期间,自己存了两次一千元,得了两张一千元的定期存单,加起来就是两千元,那么现在自己一共就有七千五百元了。
在这个年代,自己也算是能自食其力了。再努力一些,将来读书的钱也不用愁了。小学的学杂费可以减免,初中以后的学杂费就不一定可以减免。
夏小语不打算上初中的时候还去申请减免学杂费,因为太难办到了。伯父是不会帮助自己的,这个是肯定的。夏小语不想为了减免学杂费这件事不停地周旋着。
现在夏小语这么勤奋学习,也是为了未来上学作打算,希望可以用实力换取免费读书的机会。
当然,夏小语是不敢肯定自己能成功的。所以,还是得赚些钱,万一自己的愿望不能达成,也可以自己负担学杂费和生活费。
夏小语对于上学这件事是非常执着的,她上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是为了让自己懂得更多。
事实上,上学并不能保证成功,也不能保证出人头地。但是,认真读书,懂得的知识多了,在人生的旅途中,就更加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方向。
这样想着,夏小语的心中愈发坚定起来。
吃完凉粉,夏小语给了钱,就和奶奶随意地在镇上逛了一会儿,买了自己要用的布艺品原料,还买了一些鱼和肉,祖孙两个人就回木阳村了。
第四十章 小拖车
开学的这一天,夏小语坐到了三(2)班的教室里。
班上的同学都比夏小语要大一两岁,大部分同学都比夏小语要高。所以,这一次,夏小语被安排在了第三行的位置。
班上的同学都知道夏小语是跳级上来的,都时不时好奇地打量过来。
夏小语还是和以前一样,梳着刘海,粉红色的发圈扎着短短的马尾,身穿一条粉色拼布连衣裙,总是一副微笑的样子,安静地看着书写着字,看着就让人觉得喜欢。
慢慢地,班上的同学都在心里接受了夏小语这个新同学。
原先班里成绩最好的那几个同学,还以为夏小语肯定追不上自己的成绩。后来,他们就知道了,夏小语在课堂上的表现简直无懈可击。无论老师提出什么难题,夏小语都能答对,每一次考试,她都能考到满分。
小孩子们,对成绩好的同学,心里都是很佩服的。
这一次,大部分同学都乐意和夏小语一起玩。夏小语也跟着他们学会了打乒乓球。
上辈子的夏小语,无论是打乒乓球,还是打羽毛球,总之所有不是单人的运动项目,她都没学过,当然也不会。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所有班主任对她的评语里都有“胆小”这两个字。
不是夏小语不想学打球,而是周围的孩子们都欺负她的弱小,不肯和她玩,她只得安静地走开。
这个学期,奶奶也不像过去那样,总是陪在夏小语身边了。
因为上次暑假期间夏小语能把自己照顾好,让人觉得,就算偶尔没有大人陪在身边,夏小语一个人也能过好,所以,每当一些节日,学校又不放假的时候,奶奶就会到城里去住几天。
再后来,就算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在伯父的要求下,奶奶也会到城里去住一两个星期。
对于这种情况,夏小语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在家的时间多了起来,夏小语就开始准备再养八只母兔,等六个月后这些母兔成年了,以后每次卖兔子时就能有八窝兔子了。至于箩筐,夏小语是不担心的,现在伯父一家出城了,奶奶又不种田地了,箩筐和簸箕都有多余的,足够夏小语使用了。
现在林小燕是越来越喜欢到夏小语这边来了,经常是带着课本和作业,或者图画簿和画笔来,一坐就是半天。
林奶奶也乐见如此,夏小语的勤奋大家都看在眼里,自己家的孙女和她一起玩,在学习上也会更加勤奋。
很快,秋去冬来,一个学期又结束了,表彰大会结束后,夏小语拿了几张奖状、几个笔记本和一支英雄钢笔回家了。
所有的奖状,夏小语都没有像别人那样,贴在墙上。而是整齐地叠着,放好。
上了三年级,奖励的笔就不再是铅笔,而是钢笔。
现在,夏小语的本子和笔已经足够使用,不需要再买了。
每一个本子,夏小语都不会浪费,有的用铅笔写满了笔记,有的用蘸水笔蘸上碳素墨水写字。
上了三年级,就不能再用铅笔写字了,夏小语每天上学都把父亲留下的那支钢笔带上,在家里吸满墨水,做作业或者考试的时候使用。平时做笔记,课堂练习之类的任务,夏小语还是使用铅笔。
这次期末奖励过后,自己多了一支钢笔,平时就可以多准备一支钢笔了,就算需要多写些字也足够了。
刚放寒假,离春节还有十多天。奶奶并没有急着出城,而是打算陪着夏小语,像去年那样,等春节前卖了小兔子再出城。
自从和红姨说开了之后,夏小语每次做的布艺品比过去多了一倍以上。收入也比之前翻番了。
在春节前,夏小语赶着工,尽量多做一些布艺品,多是选择红色系的比较喜庆的布料做成的,春节期间,大家都喜欢这类颜色。
奶奶见夏小语这么忙,也帮着分担了一部分喂养兔子的工作。
这一天,夏小语停下来了,布艺品做得足够多了。再多的话,夏小语和奶奶两个人都搬不动了。
和奶奶商量过后,第二天,忙完家里的活,夏小语就和奶奶把布艺品装袋。夏小语背着一大背包,两只手各提一大袋,奶奶用扁担挑了两大袋。
关好门后,两个人就往镇上赶去。
到了红姨那里,红姨惊呼了一声,连忙走过来帮奶奶卸下扁担。
“这也太重了,你们坐下休息一会儿。”红姨搬来两把椅子,对夏小语和奶奶说。
接下来,红姨一边清点这批布艺品的数量,一边说:“春节期间多做一些是对的,城里我姐姐那边的店铺,人流量多,你们做的这些东西颜色喜庆,应该不难销售。”
红姨记下了数量之后,和夏小语交换了收条,同时也把上次卖布艺品的钱给了夏小语。
红姨想了一下,问道:“你们有没有自行车?这么多货物,假如用自行车的话送过来的话,不但省力,而且省时间呢。”
夏小语很快就回答说:“我奶奶是不可能骑自行车的,我年纪还小,要满十二岁才能骑自行车上路呢!我可不能不遵守交通规则。”
红姨沉吟了一下,说:“我送你们一个小拖车吧,是我从广州进货时买的,当时买了两个,现在给你们一个。等下次上广州,我再买一个新的补上。”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