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过后,奶奶把所有田地都让给别人种了,条件是割禾时要把柴禾晒干,送到自己的柴房里。所以,就算现在不种地了,奶奶也还是不愁柴禾的。
至于稻米,村里还有很多种田的人,直接在村里买米就是了。或者直接在村里买稻谷,村里有碾米机,在村里就能碾成米,还能有糠,可以用来喂鸡。
奶奶把一大袋米拿过来给夏小语,同时还把家里没吃完的鸡蛋也拿过来,那些鸡蛋也是夏小语这边的母鸡生的,只是因为平时在奶奶家做饭,所以之前拿走了。
奶奶出发前对夏小语千叮嘱万叮嘱,夏小语不断向奶奶保证自己会小心注意安全。最后奶奶就自己到镇上乘车,出城去了。
林小燕的爷爷在村委会有职位,所以奶奶每隔几天就会打个电话给村委会,向他询问夏小语的情况,知道夏小语过得很好,渐渐地也就不再那么担心了。
奶奶出城去了,夏小语就不用每天晚上去奶奶家睡觉,直接在自己家睡觉就可以了。
一切活动都是在自己家里,只除了每天早上,夏小语到外面跑步,同时带着钱到村里的市场买些鱼肉之类的回来。
菜不用买,自己家里的菜园就有,有时候看见自己家里没有的的菜,而自己又想吃的话,也会买一点回来。
农家人做饭,是直接用锅煮饭,这是需要技巧的。但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很多五六岁的小孩子都会用锅煮饭。
这种煮饭方法不像后世那样,直接把淘洗干净的稻米和适量的水放进锅里,然后煮熟。后世用的是电饭锅,所以不会有煮糊米饭的情况。
这种煮饭方法具体是这样的:把淘洗干净的米和大量的水放进锅里煮,等水开了,就打开锅盖,用汤勺把米汤舀出来,只留适量的水在锅里。接下来就不能把火烧太猛了,中火到文火慢慢烧,快要煮熟时,还要把耳朵挪到锅旁听声音,听到“滋滋”的声音时,就不用再烧火了。
有把饭煮糊的人,据说煮糊了的饭,吃了对身体的危害极大,不过有一招就能解决。煮饭的时候,一闻到饭糊了,就可以用一个饭碗装半碗水,直接把碗放在饭面上,盖上锅盖。这时锅里还有热气,让热气把饭焖干。
等到要吃饭时,把锅盖打开。真的很神奇,此时饭锅里一点糊味都闻不到了,估计全都被那碗水吸收了。当然,那水不能再用,只能倒掉。
这方法是上辈子母亲林芷云教给自己的,夏小语有时忘记看火,把饭烧糊了,就用这方法补救,至于用的是什么原理,就不得而知了。
夏小语记得上辈子在一篇有关中医的文章中看到过,煮饭中途把米汤舀出来,这种古老的煮饭方法,对健康是很有益的。吃用这种方法煮出来的饭,体内不容易有湿气。同时,舀出来的米汤,放凉了可以解渴,对身体有补益作用。
只是,如今家里就夏小语一个人,用饭锅煮饭的话,煮那么少的米,也许就只能吃锅巴了。所以,夏小语都是用陶瓷盆蒸饭吃。
买了猪板油,榨了猪油,用小瓦盆装着,瓦盆配有瓦盖,不用的时候放好,每天炒菜时使用。
家里菜园有小白菜和油菜,夏小语喜欢吃有叶绿素的菜,虽然小白菜寒凉、油菜性温,都不是性平的菜,但是这两种菜都是比较正气的菜,没什么湿气,吃了对健康有好处,所以夏小语平时基本上都是吃这两种菜。
每天走到村里的小市场里,夏小语都是买一元钱猪肉,农村的土猪肉好吃,这一元钱的猪肉,无论是炒还是蒸,味道都不错。
夏小语坚持每天吃肉,就是为了保证营养,猪肉里面含有B12,是造血的成分。为了让自己的身体健壮,每天是不能少了猪肉的。
有时看到有人卖鸡肉,夏小语也会买一半鸡回来。
小市场里也有卖鱼的,一个摊档卖海鱼,一个摊档卖塘鱼,鱼的种类也少。夏小语每次买一点海鱼,有时蒸着吃,有时煎着吃。
至于鸡蛋,自己家里有几只母鸡下蛋,夏小语每天至少都能吃到一个鸡蛋。
侄女夏章喜虽然只比自己大几个月,但是她个子比自己高,骨架也比自己大。哪怕是重生以来,夏小语不断坚持锻炼身体和努力吃饭,块头还是比不上她。
不过,夏章喜遗传的是大堂嫂的大块头身材,夏小语遗传的是父亲的苗条身体,追赶不上她也是正常的现象。
这辈子能比上辈子高,比上辈子壮实,夏小语已经很满足了,接下来要努力的,就是努力保持健康的身体。
虽然奶奶不在身边照顾自己,可是夏小语也能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十几天下来,夏小语的气色还是和以前一样好。
林奶奶经常喊夏小语过去她家吃饭,但是夏小语不肯过去吃,再好的关系,随便占别人的便宜,都是不应该的。更何况自己又不是没有吃的东西。
林小燕经常会到这边来,逗小兔子玩,看夏小语用缝纫机做布艺品,有时带着暑假作业过来,和夏小语一起学习。
林小燕刚读完三年级,就要上四年级了,她问高年级的学生借了四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本来预习,学得很认真。她的学习成绩不错,在年级前十名以内。在学期末的表彰大会上也得了很多奖状和奖品。
此时林小燕看着夏小语做的布艺品,眼睛发亮。夏小语见她这么喜欢自己做的布艺品,就对她说:“喜欢的话,你随便挑几个来用,我送给你!”
林小燕挑了一个蝴蝶发圈和一个棉麻小钱包。然后她拿来钱,要把钱给夏小语。
夏小语不肯要,说:“你要是给钱,就是见外了!你要是这样,以后有什么事我也不敢让你帮忙了。”
林小燕想了一下,就没再坚持给钱。
随着两个人一起学习的时间的增加,林小燕发现,夏小语比自己懂得知识多得多。不过她也知道,夏小语看了很多书,学习也比自己勤奋得多,所以,她越来越佩服夏小语了。
第三十九章 奶奶回来了
每天晚上,夏小语一个人在家里睡觉,关紧了门,倒也不害怕。每天晚上都是七八点钟的时候就上床躺着了。
有时,在晚上七点钟的时候,林奶奶会走到夏小语里屋的窗下喊一声,见夏小语回应了,才放心回家看电视。
这个时候,村里有电视机的人家也多了起来,买的大都是黑白电视机,接的是天线。
上辈子,夏小语在小时候就很喜欢看电视剧,每天晚上都要在电视机前追剧。但是,工作后就再也不看了。
现在重生了,就更是不会去追剧了。
虽然自己家装了电线,家里有电灯和插座,但是自夏小语重生以来,极少用到它们。在夏小语的印象中,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才交一度电的电费。
这个时候的电费也贵,村里要一元五角钱一度电,对于此时的物价来说,用电可是很奢侈的。
除了电费不便宜,还经常停电,经常在晚上用电高峰的时候停电。停电的时候,追电视剧的人家,惦记着当晚的电视剧,心里就痒得不行。
为了对付停电,村里好多人家都常备着煤油灯。夏小语不喜欢用煤油灯,不但味道难闻,还容易弄脏手。于是就买了蜡烛备用,不过使用蜡烛相对比起点煤油灯,要贵不少。奶奶在离开前,还给自己准备了个新的手电筒,以备不时之需。
夏小语发现,在自己家里住,比在奶奶那边住,更容易安排时间。现在虽然每天要自己煮饭,但是,最起码不用在自己家和奶奶家往来那么多次了。母兔生了小兔子,照料起来也方便得多。假如是在自己家里住的话,多养几只母兔,也能轻松以对。
在暑假期间,夏小语和林小燕跟着林奶奶一起去了三次镇上,把做好的布艺品交了,也把布料和辅料买了回来。
夏小语不敢做太多布艺品,怕滞销,好在每次做出来的布艺品,九成以上都能卖出去。
与此同时,暑假里还卖了一次小兔子,是某次夏小语跟着林奶奶到镇上买布料时找到黄大叔,让黄大叔找时间上门收购的。
算了算手上赚到的钱,一共是六百多元,一个暑假收获这么多钱,夏小语的心里很满足。
开学前两天,奶奶回来了,夏小语很高兴。
奶奶给自己带了很多零食,有糖果,有饼干,还有话梅和各种点心。
奶奶拎了一大袋零食,送到林奶奶家里,以感谢她家对夏小语的照顾。
奶奶给自己的两百元,夏小语花了九十二元。
这一天,夏小语拿着剩下的钱,递给奶奶,说:“奶奶,这是暑假买菜剩下的钱。”
奶奶摆摆手,不肯要,说:“好孩子,不用给我,当时给你就是你的了,能有剩下的,也是你节省下来的。”
夏小语拗不过奶奶,想了想,就自己留着了。
地里的南乳坛子,在夏小语春节后从城里回来,就从地里挖出来放好了。
从那时起到现在即将开学,赚得的钱都放在这里,和账本对了一下,一共是一千八百多元,加上暑假里买菜剩下的钱,一共是一千九百多元。夏小语想了一下,上次开学前存的那张三千元的定期存单也该到期了,顺便把利息也取了,存到一起算了。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