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自己便始终都是高人一等的官太太,和林荫萌那样的家庭妇女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如此一想,李晓梅便觉得自己现在百般忍耐和讨好姚卫东都是值得的,而顾朝晖两口子终究只能做人下人,还是自己的命更好啊。
躺在床上,和丈夫中间隔了一个人的距离,她转着手上新买的金戒指,心想,礼拜天还得去趟百货大楼,听说又上了一批新的毛呢布料,得赶紧买了,好做一件苏式双排扣风衣穿。
礼拜天,姚卫东受不了李晓梅的软磨硬泡,终究还是带她来了百货大楼,他们正在买东西的时候,竟意外碰到了林荫萌。
因为顾朝晖今天要加班,所以林荫萌是母亲陪着过来的。
两方人碰上面,都有点意外。
尤其是姚卫东,看到林荫萌之后,先是惊艳的眼睛一亮,紧接着他忽然意识到什么,开始紧张的四下张望,看样子好像是在提防什么人。
将他贼眉鼠眼的样子看在眼里,林荫萌不禁笑出了声,心想,可能是丈夫之前把姚卫东揍得太狠了,才给他留下了后遗症吧。
她本来无心跟两人多言,拉紧了母亲的手,就要转身离开。
可李晓梅却笑着迎了上来,假装亲热的拉着她的手说,“哟,这不是小林子么?你这怀孕几个月了?”
既然对方主动攀谈,林荫萌只好答话,淡笑着回应道,“还有两个月就要生了。”
“那还不在家养胎?我听说你为了养胎把工作都辞了?不过也是,那精纺车间的工作也确实太辛苦了,不比我们坐办公室,天天没什么事,你们还得走来走去,一天都没有坐着的机会,辞职就对了,大不了省吃俭用一点呗,谁家还差那三十多块钱,你看这最新的毛呢布料,我刚买的,还五十块钱一米呢,三十块钱现在也真是不好干什么用。”
李晓梅这番话,夹枪带棒,明嘲暗讽,听的人实在难受。
林母虽然不认识她,但可认识站在对面的姚卫东,因此也能猜到这两人是什么关系。
她生气的看向李晓梅,刚要说话反驳,却被闺女拽住了手。
接着林荫萌说道,“你说的没错,这毛呢料子确实挺好的,但一般人家可买不起。”
她话音刚落,李晓梅就得意的笑出了声,然后回身挽上姚卫东的胳膊,亲昵的说道,“走吧,卫东,我们再去买点别的,看看还有什么新奇玩意儿。”
姚卫东自上次从林荫萌家离开之后,还没再见过她本人,这次再见,只觉得恍若隔世,而佳人却依旧,虽然她已经马上就要为人母,可身材的变化并没有让她看起来臃肿或者邋遢,反而更添了几分别样的韵味。
刚才李晓梅跟她说话的时候,姚卫东根本没听到自己媳妇儿说了啥,光顾着直勾勾的盯着林荫萌看了。
所以,李晓梅一转身去挽他胳膊的时候,姚卫东明显愣了一下,他这样的反应,自然也被李晓梅察觉到了。
虽然好像是在言语上占了上风,可李晓梅的心里却赌了一口气,她转过身后不禁咬紧了下嘴唇,然后把高跟鞋踩得踏踏响,像个斗士似的离开了。
看着这两口子的背影走远,林婶心里仍然有点窝火,娘两个一边往家走,她一边问闺女,“刚才你拽我干啥,就应该让我损她两句,看她那个猖狂样子。”
“妈,咱不用跟他们一般见识,你想啊,她要是真过得好,过得如意,见到咱们会跟个斗鸡似的?咱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那些闲人,不用跟他们计较,或者,咱们还可以把他们当个笑话看,不时跳出来给咱们解解闷也不错。”
其实林母也没多在意李晓梅,再听姑娘这么一说,她就更不放心上了,娘两个还因为这事儿笑了一回。
十月怀胎,瓜熟蒂落。
林荫萌在金秋时节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取名叫顾知秋,这么诗意的名字当然是当妈的亲自给取的。
顾朝晖对女儿疼爱不已,孩子出生那天,他高兴地一宿没睡着觉,一直守在床前,不断地给孩子掖被子,换尿布。
产后,林荫萌需要休息,虽然林母能照顾月子。她还提议,月子里让她们娘三个住在一个屋,方便照顾孩子和大人。
可顾朝晖却坚决反对,一来丈母娘身体不好,白天帮着照看已经够辛苦的了,要是晚上也睡不好,怕是再累出病来。二来,顾朝晖也舍不得媳妇儿和女儿,白天在单位上班,已经够想她们娘俩的了,要是晚上也不让在一个屋,那他可受不了。
因此,为了让媳妇能更好的得到休养,孩子晚上换尿布,哄睡的活儿,就都归顾朝晖了。
老妈和老公照顾的尽心尽力,再加上月子里顺心如意,等出月子的时候,林荫萌的身体已经基本复原了,而顾知秋小朋友更是涨了足足6斤体重。
现在顾朝晖再抱起女儿,就不想最一开始那么小心翼翼了,不敢摸,不敢碰了。
小家伙不仅身体健康,而且还特别爱笑,尤其是见到爸爸、妈妈。
只要顾朝晖一下班回来,掀帘子进屋,她本来躺在姥姥怀里,一听见动静,赶紧就转头往门口看,然后爷俩还没等说话,先对着笑一阵。
用林母的话说,“你爸自从有了你,简直像是变傻了似的,天天就知道傻笑。”
顾朝晖把闺女搂在怀里,一边贴着脸,一边笑着说,“哎呦,我闺女最好,我闺女最乖,我闺女最棒了。”
这副女儿奴的样子,看得林母和林荫萌坐在炕上都笑翻了,都说他,“挺大个男人,咋这么黏糊孩子。”
但顾朝晖一点没觉得难为情,他就是觉得闺女是他们家的大宝贝蛋。
自打有了孩子,家里的欢声笑语就更多了。
虽然家里气氛一片欢乐祥和,可顾朝晖在单位的工作却遇到了一些问题。
自打他从德国学成归来,厂里给他转正之后,他又在普通岗位上锻炼了三个月,之后,便在杜大海的推荐之下,当上了车间的副主任。
杜大海对顾朝晖非常放心,尤其是对方给他讲了德国车间的先进管理模式之后,他也觉得,自己车间里的一些问题确实需要整顿,而这先进管理模式也确实能帮着解决问题。
可能不能在车间里搞改革,这事儿杜大海还是持保守态度。
他毕竟是年纪大了,求稳的心态占了上风。
而且,机械加工厂中层和上层的关系比较复杂,中间有很多利益纠缠,如果改革,必然伤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
再者说,他之前已经把顾朝晖的金点子跟厂领导汇报过了,可厂里的态度非常暧昧,既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只说,“好的,我们会研究看看。”
后来,顾朝晖又追着杜大海问了几次进展,对方也支支吾吾的没说出个所以然。
他回家想了想,也分析出了杜大海的想法,知道这事儿靠老杜推,是没什么希望了。
后来,利用一次会议的机会,他直接找到了大厂长,私下把自己的想法表达了。
大厂长倒是很感兴趣,也很支持,但也跟顾朝晖说了很多现实的问题。
针对厂长说的问题,顾朝晖都按照自己学到的,看到的先进管理模式,从制度上,执行上做了一番解答。
厂长一听,原来这些弊端都能有整顿的方法,他顿时精神大振。
那次之后,没用多久,顾朝晖就被调到了一个小车间里当车间主任。
上任之前,大厂长又再次找到他,说道,“这个车间,效益不好,气势不振,你先去小试牛刀,从这里下手,应用一下你之前说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咱们看看行不行。我给你一年的时间,如果成功了,咱们就可以在厂里的其他主要车间试行,如果不行,也不影响你的前途,你就放手干去吧,年轻人。”
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顾朝晖干劲十足,还为此给霍夫曼写了一封信,汇报了自己在国内推广先进管理经验的情况。
自从来到小车间当主任之后,为了推行新模式,顾朝晖真的没少遇到困难和阻碍。
其实改革最难的是改变人心,为了让车间里的老工人从根本上认同新模式,顾朝晖几乎是苦口婆心的开会,大事小情的亲自指导,可就这,仍然有人在背后给他捣乱。
他去车间的头一个多月,是最艰难的。
那段时间,他回到家,只有在面对孩子和媳妇儿的时候有点笑模样,其他时间不是在学习、查资料,就是在给霍夫曼写信,再不就是去杜大海家里取经。
杜大海看他干事务实,可却过于理想化,还是有年轻人不切实际的地方,便忍不住劝道,“朝晖,德国的模式虽然好,可咱这里不是德国,咱得实际点,你看工人们最关心啥,最想要啥,你帮他们把这些事儿解决了,你说他们能不听你的么?”
到底是有多年管理经验的老车间主任,杜大海虽然守摊子的心里重,但他这么多年的管理经验和积累的管理方法确实是顾朝晖不能比的。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霍夫曼虽然从信里给了他很多指导意见,但这些意见都是基于德国工厂的情况,就像杜大海说的,不一定全部适合现在的机械加工厂的情况,如果全盘照搬照抄,肯定要失败,他这一个多月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