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小跑着出来,“咹咉来俺的二嫂子,我在家里伺候老头子呢,你这是干什么啊?”
张翠花冷笑一声,“你别给我装,我警告你,你要是再敢让她踏我们老周家的门,我就来拆了你们的门,给我记住了!”
孙玉娟看了一眼灰头土脸的王连花一眼,原本笑眯眯的脸登时一翻,上来就踹了一个窝心脚,“你这个小娼妇,下三滥的玩意儿,怎么去丢人现眼把你二婶子气成这样?还不赶紧磕头赔罪,你二婶子不消气你就别想算完!”
王连花就赶紧磕头赔罪,嘴里一口一个“我都磕头了,你怎么还不原谅我”。
张翠花呸了一声:“我连大队书记家的门都敢踹,更不用说你们家了,别再恶心我!”说完就走了。
孙玉娟追着伸着脖子大喊着:“二嫂子,你可别打击报复,不给我们家打饭啊,我们错了。”
丁兰英道:“咱们队都是按工分吃饭,你有多少口粮就吃多少饭,俺娘才不稀罕扣你们的。”
吴美英也嗤道:“就是呢,从来不下地上工的人,也好意思说这样的风凉话,饿死全村人,她也能吃得俏白大胖胖的。”
看热闹的就跟着笑起来,孙玉娟也不生气,还笑眯着眼,“不是我笑话你们,你们还没有我这个福气呢,你以为你能干就是了不起?”
丁兰英怕吴美英和她打起来,赶紧拉着走了,其他人也都散了。
她们一走,就剩下孙玉娟的几个相好,有二队的也有别队的,凑一起嘀嘀咕咕。
王连花可怜兮兮的,却也不敢再去找张翠花,因为张翠花实在是太凶残了。
她婆婆再坏也就是不给饭吃,掐拧扇,张翠花却是要杀人!
还要给把门拆了,锅砸了!
……
莫茹正在家里抽空给高余飞和陈爱月画大跃进的一些宣传画呢,听见消息也赶紧出来看看,不过张翠花速战速决已经撤离战场。
莫茹就去二队食堂找她。
说起来莫茹还是第一次来二队的食堂呢,她住在后头,月子里都是周明愈给做饭,后来也是张翠花打回去一起吃。
要是不出门上坡她就在家里,所以一直都没什么机会过来。
他们食堂已经集中在周诚志家外墙那里,并排好几个锅灶,泥蛋儿和彩霞几个在烧火。
吴美英几个正安慰张翠花呢,“二婶子别和那些人一般见识,真是喂不熟的白眼狼。”
张翠花暴脾气骂完人就拉倒,她只要王连花别再仗着可怜兮兮的来烦人就行,孙玉娟是不敢到她跟前来的。
她道:“别这样说,咱们不能伤和气,一个队的还得一起收粮食呢。”
有事儿就当面解决,解决之后背后不搞小动作,哪怕老死不相往来也不背后扔石头。
这也是张翠花的原则。
莫茹走过来,笑道:“娘说的对,咱不能让那些人看热闹。”说的是三队四队那些。
吴美英等人也纷纷打住话头,说秋收的事儿。
这时候秫秫、大豆、谷子已经都收回场里,大豆、谷子已经晒干直接人拉着碌碡脱粒,再度晒干以后入仓。而秫秫和黍子只能刮不能压,晒干了就垛起来慢慢脱粒。
这时候棉花已经开得很热闹,需要加派人手去拾棉花。
吴美英欢喜道:“因为妮儿的功劳,今年这棉花也大丰收啊,看着地里棉桃儿嘟噜嘟噜的,真是欢喜人呢。”
众人纷纷说是,今年看来能分两斤棉花絮棉衣。
冬天要来了,谁家都缺棉花,很多人家老人孩子都没棉裤,冬天只能躲在炕上不得出门。
一听说拾棉花,莫茹眼睛一亮,拾棉花她和拿虫子一样有优势啊。
“娘,那我白天去拾棉花,晚上帮忙运棒子吧。”
说实话她还是娇气一些,钻玉米地掰棒子,抡大撅头刨地瓜,她没有那个力气啊。
但是拾棉花她拿手啊,手放上一下子就可以收进去,比别人快多了。
这棉花一旦开了,那真的很快,密密麻麻的一夜之间就一片雪白。要是不赶紧拾回来,刮风吹满地,下雨直接烂,所以一旦棉花大批量开放,也在抢收之列。
毕竟任务繁重呢,谁都不敢轻视。
张翠花道:“拾棉花不轻快,你行吗?”拾棉花弯腰很累人的,她原本想让莫茹继续在场里脱离晒粮食的。
场里不离人,天天都有脱粒晒粮食的,毕竟脱粒后还得拉倒碾子上推磨,磨碎了好送到厨房做饭呢,让莫茹在场里也能轻快一些。
莫茹点点头,“娘,我行的,队长和社员们把棉花交给我,我一定会负责到底的。”她可是护棉英雄啊,不只是拿虫子,拾棉花也管的。
见她说得轻松,张翠花也就不再多管,毕竟大仙是有法门的啊。
她道:“那行,每天过过称拾多少斤,和别人一样算工分。”
为了鼓励妇女拾棉花,周诚志也有办法,拾棉花不是固定一天几工分,而是称棉花重量。
拾棉花的时间差不多从头到尾有一个月,三秋大忙的时候棉花也进入盛花期,一夜之间开一坡,必须要抢收。
壮劳力去干重活,弱劳力就负责拾棉花,尤其是一些半大丫头也能跟着挣工分。
这一个月也是补贴她们,敞开给她们挣工分的机会,因为十斤棉花四工分拾得多赚工分多,没有上限。
如果是吴美英、张够这样的去拾,一天能有一百斤,陈秀芳这种也就是三十来斤,但是在工分的鼓舞下,她们是可以达到五十斤的。
不过也不是天天有这样的好事,毕竟以前棉花不丰产,一个月里也就是有那么三波盛花期。
周诚志知道要靠着妇女们劳动,所以让张翠花适时地涨工分鼓励,拾棉花就改成十斤五工分和掰棒子刨地瓜齐头并进。
张翠花心里想的是:
大仙作法,那棉花就有救了啊!
谢天谢地,祖宗保佑!
毛主席万岁,三面红旗万岁!
儿媳妇又要狠赚一波工分了,几个壮劳力都比不了的。
第103章 挨训
商量妥了,莫茹就要家去,到了门口又看到那些锅灶,她忍不住去对张翠花道:“娘,怎么把灶台都排着垒,多浪费啊,要是转圈垒多好啊,一个底下生火几个锅都热乎。”
因为她前世南方老家就是这样的啊,一个灶台可以安三口到五口锅呢,还能顺便烧水,一点都不浪费柴火。
当地因为要睡炕,一口锅通着一个炕,现在大锅饭,大食堂,也不通着炕,那还不如就直接垒一圈呢。
张翠花一听,还真是个门儿!
她道:“我去找恁爷商量。”
她就让人去地里把周诚仁周玉忠和周诚信叫回来,几个老头儿碰碰头,让他们商量怎么垒个半环形灶台。
莫茹只要说一声,根本不用出图纸,几个老头儿就能集思广益。
周玉忠心思最巧,当场就比划出来一个三连灶、五连灶,要是这样的话一顿就做一次,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窝窝头要蒸好几次。
灶头多了,做一伙就够吃一顿的,还能有盈余补贴下顿,不需要做好几次。
关键是省柴火啊!
当地没有山,也没有煤矿,柴火也是稀缺物资。
这么一说几个老头儿就回去摆弄,也不在队长家墙外了,而是在村中间找一块空地方,搭棚子垒灶。
中间是烟囱,一圈灶台,大锅中间有小锅,可以烧热水。
另外还有俩备用锅,人多的时候捅开一起烧,人少就封上不用。
垒灶搭棚子同时进行,忙活一晚上就完工,晾晒半天等晌午的时候拔锅过来安上就能做饭。
有了这个连灶,食堂做饭都轻快一半,还节省一半多柴火。
一队自然要和二队看齐,也请他们帮忙指挥着垒灶台。
因为周诚志和周明愈有话留下,让他们带着一队多帮衬下,老头儿们自然也不推辞,一点好处不要,连饭都不吃就帮他们垒好了。
……
与此同时县委指挥部召开反右整风运动,要求一些对大炼钢铁持怀疑论的干部端正思想,积极参与大炼钢铁运动!
一时间全县再度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指挥部要求追加大批劳力上前线,号召大干七昼夜,尽快开通运矿生命线,将煤矿拉进来铁矿运出去,让红旗钢铁厂以最快的速度流出红铁水!
按照钢铁总指挥部要求,红旗公社十三到七十的男人都要上前线大炼钢铁!
生产队的一切副业、工厂都必须停工,所有工人全部投入到大钢铁中去。
这就意味着周诚仁等十个男人也不能再留在村里帮忙收玉米和地瓜,必须要即刻开赴前线,参加大炼钢铁运动。
这一次不但壮劳力被抽走,连弱、老的男人也都被抽走,所有村里,真的就只剩下女人和不能劳动的老弱病残。
前阵子壮劳力被抽走让人绝望,现在才发现,那其实不算什么,现在才让人崩溃。
正是三秋大忙的时候,没有男人怎么收庄稼?
大部分女人都要崩溃了,因为他们到现在连秫秫都没收割完!不像二队那样大豆谷子都收回来只等着掰棒子刨地瓜了。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