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牵着小夏下了车,乖乖地问好:“吴奶奶好。”
“哎唷,好漂亮的两个小姑娘!”吴奶奶笑眯眯地上前,一手拉了一个,转身往小院里走,自然地把亲孙子吴戈丢在了一旁。
秦戎默默下了车,吴戈向他撇撇嘴,嘀咕道:“奶奶就稀罕小姑娘,一见小姑娘连孙子们都不要了……你说,我们是不是不该把俩丫头片子带来啊?”
吴海港停下车走过来,恰好听到吴戈的嘀咕,失笑着一巴掌拍在他后脑勺上,斥道:“好男儿自当光明磊落,嘀嘀咕咕的像什么样子!”
吴奶奶领着小秋小夏进了屋,就立刻从桌上拿了糖果给她们吃。
吴戈进门却不理会盒子里的糖,只把目光盯在一盘子水蜜桃上,惊喜道:“奶奶,有桃子吃呀!”
说着,伸手拿了一个水蜜桃……却没有自己吃,而是率先递给了小秋,又拿了一颗递给小夏,一边热情地推荐道:“这是上海过来的水蜜桃,一咬一包蜜水儿,又甜又好吃!快吃!”
小秋的目光习惯地在吴奶奶和吴海港脸上转了一下,吴奶奶也笑着道:“话都让这个臭小子说了!不过,他说的没错,这桃子柔软多汁的,好吃,快吃吧!”
小秋笑着谢了,将自己手里的那只放下,接过小夏手中的桃子来,递给吴戈道:“你帮我们切开吧,这么大桃子,我们两个合吃一个就好了!”
对于经历过水果大爆炸的小秋来说,一只桃子并不稀罕,但她知道这桃子真的是汁水特别丰富,若是捧着一只啃,弄得汁水淋漓太脏了,也不好看,索性切成两片,比较容易吃,也不会弄得脏兮兮的。
吴戈切完桃子分给小秋小夏的时候,秦戎才落后片刻走进来,一进门吴奶奶就招呼他洗手吃东西。
秦戎也很配合地洗了手,又道:“奶奶,小秋家的王叔和宋阿姨给拿上的鸡蛋、甜瓜、西瓜什么的,我都给您搁进厨房里了。”
吴奶奶立刻对小秋道:“你们来就来嘛,青菜、瓜果我就不说了,怎么还拿鸡蛋来?家里养鸡下几个蛋,卖了也能添补添补。”
小秋笑眯眯道:“奶奶不用客气,我们家今年多养了几只鸡,每天都能捡鸡蛋,我们家自己也天天吃呢。”
吴海港也笑着道:“妈,您不知道,小秋家养鸡喂的是活饵,鸡蛋营养足,蛋黄打出来都是红彤彤的,比买来的香。再说,利民兄弟不是旁人,跟我亲兄弟您亲儿子也没啥差别,给您那是孝敬,您就别推辞了!”
吴奶奶失笑着摇摇头:“你个当叔叔的脸皮也太厚了!”
说完,就给几个人招呼,起身去厨房准备午饭了。
小秋也吃完了桃子,随即起身跟了过去:“奶奶,我给你打打下手吧!”
吴奶奶也不推辞,握了小秋的手往外走,一边道:“你吴叔叔和吴戈小子都回来说,你在家里里里外外一把好手的,难得的是学习也极好,还是班里的班长?”
小秋也没什么不好意思,嘻嘻一笑道:“平常没觉得,被奶奶你这么一夸,我都觉得自己很厉害了!”
如此不循常理的回答明显有些出乎吴奶奶的预料,她微微愣了一下,随即畅快地笑起来:“他们都说你乖巧、懂事、知礼,我看啊,还得添一个,还是个鬼精灵的小调皮!哈哈……”
走到厨房,吴奶奶看着满满一篮子鸡蛋,还有一堆西瓜甜瓜并茄子辣椒等物,难免又客气了几句。之后,就拿出早就买回来的猪肉动手做饭。
小秋就帮着择菜、洗菜,又帮着烧火……
吴奶奶做的是红烧肉,放酱油放糖,浓油赤酱的,小秋一看那放糖的量,就知道吴奶奶大概是江浙、或者上海人,只有那边的人,做菜喜欢多放糖、偏甜口。
北方人做红烧肉也会放糖,却只是少量调味提鲜,不会弄得甜兮兮的。
等红烧肉细火慢炖上,吴奶奶又拿了一只搪瓷铁盆过来,在锅里架了箅子,隔水蒸饭……小秋就不意外了,南方人习惯吃米饭,这个时候的S省人却极少吃白米饭,弄点儿大米不容易,更习惯熬粥。
吴奶奶蒸上米饭,盖上锅盖,回头看见小秋有些愣怔的样子,笑笑道:“奶奶是南方人,一直习惯吃米。你们大概吃不惯,不怕,一会儿就让吴戈去食堂买几个馒头……你不用不好意思,那俩小子也不咋爱吃米饭,都说吃米饭不顶饿呢!”
炖上五花肉,吴奶奶又点了一只柴油炉子,开始炒青菜。
小秋将带来的嫩茄子和小土豆收拾一番,跟吴奶奶打个招呼,一并放在锅里蒸上。又将几只熟透的甜瓜洗干净,端进屋里去……
等吃饭的时候,吴奶奶的红烧肉自然得到了两个小子并小夏的喜爱,而小秋蒸的土豆和蒜泥茄子,却让吴奶奶吃得赞不绝口:“这么吃着,又清淡又开胃,我都多吃了半碗饭呢!”
小秋大大方方一笑道:“自己种的菜,也就吃这个鲜嫩了。”
吴奶奶叹息道:“你们爷爷在的时候,每年也在院子里拾掇菜园子,我却是怎么也学不会……”
第一百五十五章
吴海港笑着道:“您也别遗憾了,老爷子指定闲不住,回京这些日子,估计菜园子早种起来了,您回去就有的吃了。”
“他这会儿可顾不上种菜了……”吴奶奶下意识地说了半句,才意识到今天家里有客人,打住话头,回头看着小秋笑道,“你们爷爷回去之后,有许多工作要做,忙得很,估计没工夫种菜。”
小夏这时候抬眼说道:“奶奶别急,我们家种了好些菜,让我爹给您送过来。”
吴奶奶和吴海港都笑得不行,吴奶奶摸摸小夏的豆角小辫儿,笑道:“小夏真乖……奶奶要走了,没法子吃你爹送的菜了。”
小夏又问:“奶奶去哪里呀?很远么……”
一顿饭说着话吃完了,吴奶奶很温柔很慈祥,一直笑微微地跟孩子们说着话,没有什么‘食不言’的规矩,小夏完全放松下来,半点儿不拘束的,就连小秋都有些放松,没了来前的忐忑和忧心。
吃过饭,又说了会儿话,吴海港就带着孩子们告辞了。
临行前,吴奶奶把一个比砖头大一点的匣子交给小夏手里,“这东西我们用了几年,要回去了,也不往回带了,你们拿回去用吧。”
又指着旁边的两个箱子交待秦戎吴戈也搬到车上去:“这些是床单被子啥的,拿回去让你娘拆洗拆洗,盖着可能没新棉花舒服了,做个褥子啥的铺着还行,旧的,跟你爹娘说,别嫌弃。”
二十一世纪,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旧衣服旧被褥捐助贫困地区还要挑选无破损残缺的呢,这会儿,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生活水平都在温饱线以下,绝大多数农民还穿着补丁衣裳的时候,整齐干净完好无损的旧衣服旧被褥也都是好东西啊。
小秋也不矫情,欢欢喜喜道了谢,又让吴奶奶替她给吴爷爷带个好,这才告辞,带着妹妹上了车。因为吴奶奶准备回京,吴戈和秦戎就暂时留下来,陪一陪吴奶奶,并帮着吴奶奶收拾收拾东西。
与吴奶奶的会面,温馨、愉快,也比小秋想象的轻松。
坐在车上,隔着车窗看着站在小院门口的吴奶奶,还含着一脸慈爱和不舍,抬着手向他们招手……小秋默然之中,也释然了。
对于这些历经世事风霜的老人来说,还有什么事是他们看不透、想不明白的?这样不追问,却又表达出自己的善意和感激来,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吧。
见过吴奶奶之后,小秋心里一直存在的忧虑终于彻底放下,就像丢掉了背负的一块巨石,连走路都觉得轻快起来。
回到家里,收音机自然成了稀罕物儿,三个哥哥不说,连大伯王利军也过来看稀罕。
宋秀莲却喜欢那满满两箱子的被子衣物,而且,打开箱子后才发现,箱子里表面放的是半旧的被子衣服,下边放的却有不少新布,又有好几斤毛线,并许多纸张、文具等物,着着实实是些好东西。
小秋家这两年跟大伯家越发亲近起来,新布毛线什么的,宋秀莲不好冒然拿出来,旧衣服却没什么顾虑。她捡了两套比较整齐有六七分新的男式军装,并三顶军帽,一并给了成河带回去。
这会儿,百货供销社里能买到军用书包,但军装和军帽却没处买去。而且,七十年代,军装军帽无疑是最时髦的东西,村里有谁能戴一顶军帽,都能招来一村人的瞩目。更不用说,成海三兄弟一人一顶军帽戴出去,那简直是轰动事件了。
没多会儿,大伯娘魏红梅就端了半盆子鲫鱼送过来,满脸是笑地跟宋秀莲道:“前几天有人给成海介绍了个闺女,要见面了,我正为成海那孩子没件像样的衣裳犯愁呢,你就让小秋送了衣裳来……哎哟哟,可真是及时雨呀,救了我的大难了!”
宋秀莲笑着摆摆手,转而问道:“说得哪里的闺女啊?”
“隔壁联合村的姓江的,那闺女她爹在村里干会计的,据说生的不错,在家里是老大,从十来岁上就替她娘里里外外操持家务了,是个利落能干的。”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