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珠珠翻着这些书,高兴的抱着赵老夫人亲了一口。“您真是我们的亲奶奶,这些书我们一定好好看,到时候咱们一大家子都去考试,全都去上大学,羡慕死他们。”赵老夫人给找的书真不少,后世闻名的《数理化丛书》都有好几套。还有别的试卷书籍,有了这些,他们又比别人多出时间学习,再考不上那就是猪脑袋了。
赵老夫人摸着杨珠珠亲的地方,指着她只笑。她由衷的感叹还是亲孙女好啊,家里那些也只有跟她要东西的时候才会撒娇,这几年她都没给他们好东西,那脸色就摆了出来。要不是因为老头子,她早就搬过来跟孩子们住了。
杨家这些人里也不全是高中生,杨钦两口子初中毕业,张红翠和宋时元也是,要不是他们赶上混乱的时候,宋时元毕业证甚至都拿不到。因此,梁萍萍担心的问道:“奶奶,那这个高考需要什么文凭啊,我才初中毕业。”
赵老夫人一顿,摇头说道:“这个我现在也说不好,咱们国家这些年都没有高考了,如今是缺少很多的人才,可也有很多的初高中生。高中毕业的肯定都能参加,初中的确实不好说,不过也不一定,你们先学着,能高考自然好,不能了,咱们多学点知识也是好的。”
宋时元身为过来人,他是知道情况的,于是说道:“我猜初中生也能去,别忘了,不止大学生缺人,还有大专呢?当年多少人初中毕业就下了乡,他们做梦都想回城,可你们看看回城有多难。高考可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了。如果连这个也堵死了,他们能不闹?”
当初大家都不能回去还好说,如今就因为你是高中生你就有机会回城,我们就不能,这凭什么?
宋时元记得,当初第一次下发文件的时候是说的高中毕业才能高考,后来还真有人闹了起来,后来又改的初中就可以参加。只不过这些初中生本就比高中生知识面窄,又晚复习了一个月,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
他当年能考上中专,也是日夜苦读,走了狗屎运。原本宋时元是落榜的,后来好像是有人走了关系去别的学校了,就把后面的给补上了,里面就有宋时元的名字。
赵老夫人没想到宋时元会这么说,仔细一想也是,她自己就读过书,也从来没有小看读书人的能力。早年可是有不少的运动都是学生发起的。
看来回去要跟老赵说一说这事,让他到时候提一提。国家已经动荡了十年,在经不起动荡了。
第82章
“你们有没有喜欢的专业, 说出来奶奶也给你们推荐下好的学校。”赵老夫人也怕几个孩子对这方面不了解, 正好她在, 也能帮上点忙。要她说最好的学校肯定都是在京城的, 她自己也希望孩子能去京城。不过这一切还是要看孩子们的意愿和本事。
只是她打定了主意, 等孩子们都考上大学, 不管在哪她都搬过去跟孩子们住,也顺便帮忙照顾下一代。
杨钦结婚最早, 如今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 大的闺女六岁, 小的三岁。杨锐家也是两个, 大的四岁,老二六月出生才刚过了半岁。杨珠珠家三胞胎三岁,也是几个孩子里最皮的。再就是杨锦了,他家的儿子今年两岁, 两人本来是打算今年再要一个孩子的,如今看来计划也要取消了。
杨家上一代儿子多, 这一辈也就杨钦家一个闺女, 小丫头很聪明,有大姐的派头。
说起考大学这事, 张红翠最先发言。“我就不去了吧, 孩子小离不开亲妈, 再说了我初中也怕考不上。”张红翠说的是事实,家里孩子多,如果都是上大学肯定要丢给杨抚琴照顾, 她一个人年岁也不小了,恐怕照顾不过来。她就想着自己留下帮着照顾孩子。
家里孩子多是事实,杨珠珠想了想说道:“如今这事还没影呢,他们开会不得商量个一年半载的,到时候文彦也一岁多了,咱妈也能照顾的来。至于其他几个城里不比咱们农村,应该有托儿所,到时候把孩子送去就好了,就是辛苦咱妈去接送孩子。”
杨家的几个孩子是文字辈,杨钦的闺女取名杨文敏,一般农村取名闺女都是不算排行的,杨家不在意那些,就给按照排行取的名;他儿子取名杨文栋,寓意国家栋梁。杨锐的两个儿子,老大叫杨文晔,老二年底取了杨文彦。杨锦家的孩子取了杨文翰。为了这个罗晓禾没少说他,实在是这个名字比划太多,写起来麻烦。
因为现在他们还没有正是入赵家的族谱,所以沿用的杨这个姓,其实他们心里都明白,改姓是早晚的事情。好在这几个名字就算是改姓也好听。
杨珠珠家的三胞胎也给取了大名,名字是两口子商量的,分别叫宋永康、宋永宁、宋永安。也许是因为两人都死过一次,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孩子健康长寿安宁。
几个孩子岁数相差不多,到时候可以送到一所学校,这样接送孩子也方便。
杨珠珠之所以想让张红翠去上学,也是不希望将来两口子因为文化差异大而出现分歧。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短时间内也许两人没什么,十年二十年之后呢?将来二哥辛苦工作回来跟妻子聊天,聊什么?总不能一天到晚柴米油盐吧?天天这样,总会腻的。
赵老夫人赞同的点点头,她说道:“孩子你不用担心,你要是怕你妈辛苦,到时候出钱雇个保姆帮忙照顾着就行。我也赞同你去考大学的,你想过没有,将来杨锐带着你出门,人家一问你初中毕业,别人会看轻你,连带着也会看轻你男人。我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很现实的事情。如果你努力了,考不上那咱没办法,可你连去都不去,这就说不出去了。”
张红翠一听有这么严重,她看看杨锐在看看孩子,最后还是咬咬牙同意了。老夫人说的那些她还真没想过,主要是这里的人大多没文化,她这水平算是高的了,别人只有羡慕她的,谁会嘲笑她。
实际上张红翠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她也想到,如果家里人都去考大学,就她一个人不去,将来人家都是大学毕业了,她在妯娌之间就矮了一头,说话也没底气。这也不是她愿意看到的。
说通了张红翠,大家就开始讨论专业的问题了。理工科费脑子,梁萍萍和罗晓禾都选择了文科,罗晓禾这两年教孩子读书,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她想去做个教师,梁萍萍想了想也说跟她一样好了。主要是她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张红翠看俩妯娌都去当老师了,她就看向杨珠珠,她不想自己一个人,可是对老师也没兴趣。也不是没兴趣,主要是她没耐心,容易暴躁,她觉得这样的自己不适合当老师。
“我觉得二嫂可以考武校,”见张红翠看向她,杨珠珠分析道,“您看,您性格直爽,有功夫,自己本身也喜欢这个,不去考武校太可惜了。将来毕业说不定还能当军官呢。”武校毕业能不能当军官她不知道,可是这不妨碍她给张红翠画一张大饼。
这人就得有个盼头才能有动力。
罗晓禾也跟着附和道:“可不是么,如果二嫂能考上,将来就是咱们三个中唯一的官了,要不是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我也想去。”
张红翠笑道:“真有你们说的那么好?”见大家都点点头,她笑嘻嘻的一拍手,决定了,就去考武校。
赵老夫人摇头失笑,她这个孙媳妇也太好忽悠了一点,别人说什么她都相信,性子单纯的很。什么武校出来就是军官,听她胡说呢。想要当军官,那必须的是军校毕业才行,而且是很优秀的学生。武校出来的,能当上军官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就是当个教练,给国家培训人才。不过,这也很不错了,只要能给国家培养人才,不管是什么出身都是值得尊重的。
四个女人里,三个都说完了,就剩下杨珠珠,大家都齐齐望着她。杨珠珠说道:“我跟二嫂一样,我也准备去武校。说实话,自从有了这三个皮猴我都很久没摸枪了,手痒的很。我想去武校看看,说不定能碰上别的什么传人呢。之后我想开一个武馆,收徒。”
这个是她早就想好的,大学四年,等她毕业也到了国家鼓励个体创业的时候了。
她一直没有忘记二十二世纪的时候,她爹对她的期望,开武馆把杨家的功夫传扬广大。
张红翠眼前一亮,她说道:“这个主意好,我也不去当什么军官了,到时候跟你一起,咱们姐妹俩就开武馆,收徒弟。”收徒弟好啊,再说愿意学武艺的徒弟身板都不错,她也不用担心收不住力把人训练坏了。
女人都说完了,到了男人,杨钦想从政首选就是政法大学了。他有这个念头不是一天了,因为他看的明白,当初何老二之所以敢这么对他们就是因为家里没人。不要说有杨表舅这些亲戚,因为老爷子是不会拿家里的事情去求助他们的。何老二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敢这样,而杨家因为是外来户,就算有人看出何老二不对劲儿也不会告诉杨家的。
说到底还是他家没有人脉地位。
杨钦的老丈人别看只是个镇长,可教给他的东西不少,也正是如此,杨钦才想着走仕途。这个想法在遇到赵家人之后越演越烈。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