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盛见闻声,马上意识到,此时若再劝和、恐怕已不合时宜。他仍想面见将军,委婉地提醒。虽然多半没有作用,但大内盛见还要进献一些方略,并让筑前国地区及时得到增援。
他作为曾经带兵上洛的有力守护,在室町殿已有一些威望,很容易便进入了府邸。
只见府邸里的回廊上,空地上都站满了人。大内盛见昂首挺胸从回廊上往里走,这时一些人便上前来鞠躬见礼。因为大多人只不过是守护大名们的部将和家臣,地位没有大内盛见高。大内盛见也鞠躬还礼,大家说了几句客气话。
将军足利义持的一个宠臣过来了,那宠臣穿着绸缎花衣服,娘里娘气的,请大内盛见跟他入内。
足利义持并不在大殿上。大内盛见跟着宠臣,沿着夹道走廊继续往里走;直到那宠臣敲了一扇木门,跪在地上拉开了一道格子门。
大内盛见入内,见将军正独自端坐在上位的席子上。他便在屋中跪坐,匍匐向将军行礼。
“一路辛苦了。”足利义持道。
大内盛见听罢有点意外,再次鞠躬道:“为将军尽忠。”
还没等大内盛见说正事,背后又响起拉门的声音,他回头一看,看到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和尚。和尚双手合十,向足利义持作拜。
足利义持道:“大内还没见过义圆吧?义圆是我的同母弟弟,他在青莲院出家后,很少回来了。今天正好回来看望母亲大人,你们正好认识认识。”
大内盛见道:“在下见过义圆大师,请多关照。”
和尚合十一拜,竟未说话,却是盯着大内盛见、十分仔细地端详了片刻。过了一会儿,和尚露出了示好的微笑,朝大内盛见轻轻点头。然后和尚便转身道:“兄有正事,我先告辞。”
足利义持点头应允。
大内盛见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木门,接着一副沉思的模样。他隐约觉得,或许将军看得比自己更远,自己心急如焚的劝诫可能只是多此一举罢了。
这时足利义持的声音,打断了大内盛见的沉思,“大内远道而来,所为何事?”
大内盛见道:“诸多迹象无从解释。将军,大明国的人马,恐怕真的要入寇我国了。”
足利义持面不改色道:“我知道,大家都知道了。”
“如若终有一战,还望将军早日筹备援军、粮秣,向筑前国聚集。”大内盛见道,“在下并建言,太宰府(九州岛)近左的粮仓,应分散布置。我军节节抵抗之后,便一路烧毁失守的粮仓。关东的公方人马,也应准备好向洛阳驰援。通往洛阳、博多的道路碍口,应储备粮草,以备各国援军所需。”
足利义持倾听着。
大内盛见又道:“在下选好了一些细作,准备藏匿于筑前国各郡中。若是前线失利,我军细作便在城中的水井中投毒,在河流上方、悄悄布置病死的人畜尸首,以弱敌寇。”
足利义持问道:“大内已然认定,我军一定不能获胜吗?”
大内盛见委婉地说道:“以防万一,先谋长远。”
足利义持沉声道:“若是决战不利,国中恐怕会发生一些不可预料的事,诸君一定要尽力抗敌。”
大内盛见鞠躬道:“大内家上下,定决死一战!”
就在这时,外面又传来了呐喊声:“神风护佑日本,神国必胜……”
大内盛见听到声音,抬起头、正好与足利义持对视了一眼。
忽然之间,大内盛见对将军的心思,莫名地又亲近了几分。本来室町殿并不支持大内盛见做家督,大内盛见也曾带兵上洛、才与室町殿达成了妥协;但最近有了强大外敌的威胁,他们之间的恩怨、反而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了。
这个正当壮年的征夷将军足利义持,有勇有谋,胸怀远大。大内盛见此时倒觉得,有义持将军统筹大局,才是日本之幸。
“此役日本若胜,各国守护或能尽弃前嫌,上下一心。”大内盛见不禁说道。
足利义持神情一凛,用凌厉的眼神看着大内盛见,用力地点了一下头:“上下一心,天诛明寇!”
第八百零四章 殷切之情
武德三年的元宵一过,天地万物复苏,朝廷大事也开始进行了。朱高煦要先送盛庸等大将出发、去朝鲜国;待到下个月下旬,运载官军水陆军主力的舰队、才会从大江下游的各港口启航。
龙江港上笼罩着些许潮湿的雾汽,让今日的送别场面、无法尽显排场。停靠在码头上的宝船,隐约露出巨大的身躯、高高的桅杆,若隐若现的景象,仿佛海市蜃楼。
朱高煦率文武官员,在江畔的一座亭子里等了一会儿,盛庸、平安、柳升三人便来了。这座亭子很小,朱高煦便迎着三人来的方向走了出去。
盛庸等数人跪伏在地,先行大礼。
朱高煦上前扶起他们,开口道:“朕闻古代帝王拜将饯行,曾用‘捧毂推轮’之礼。可惜诸位这回是骑马出行,朕无毂可捧、无轮可推了。”
诸将顿时露出了稍微轻松的笑容。
朱高煦语气一变,说道:“然则朕对尔等的信任,以及殷切之情,并未有丝毫不同。”
他们听罢纷纷抱拳作拜,许诺尽力。
这时站在朱高煦侧后的兵部侍郎裴友贞,作揖道:“臣从征安南国之时,作过一首曲子,今日为邵国公、鄂国公、安远侯饯行,臣请奏一曲助兴,并与三位将军共勉。”
朱高煦点头道:“甚好。”
裴友贞便招呼站在远处的随从,待随从拿着乐器上前来,他又向周围的人拜道:“《万里金陵》,嫌丑了。”
萧声刚刚响起,朱高煦立刻就被吸引了。他有点惊讶,只有一枝竹萧、一副铜镲,竟也能表现出如此深远、磅礴的气势。
加上裴友贞报上来的曲名,顿时这音乐深得朱高煦之心。
朱高煦的音乐知识很浅薄,这两年才从杜千蕊那里学到了基本的曲谱,他发现自己的音乐天分、似乎不怎么高,主要缺乏音律的节奏感。但是另一方面,他倒是很能欣赏各种音乐,或许是听得多了。
此时裴友贞演奏的曲子,正因主音只有一枝竹萧独奏的高超表现方式,这曲子的苍凉感很重。倒让朱高煦想象到,仿若在远古人口稀少的莽荒时代、祖先斩荆披棘开疆辟土的情形。然而朱高煦认为,这个时代的世界、应该已经很热闹了。
君臣倾听一曲罢,朱高煦也没当场说自己的感受,只是抚掌道:“好!朕以前不知道,裴侍郎有此才华。”
裴友贞道:“臣不敢当。”
朱高煦转头看向亭子里的侍从,轻轻招了一下手。宦官侍卫们立刻打开酒坛子,在许多碗里倒上酒,然后端了上来。
站在一起的君臣都陆续端起了酒碗。大伙儿捧着碗,看向朱高煦,仿佛等待着甚么。
朱高煦也明白,君臣离别时的酒,总得说点话。
他端着酒碗沉吟片刻,便对大将们说道:“自古以来,神洲四方之地,我国为之宗主;故称中国,国君即为共主。咱们决不能放弃故有的势力范围,更不能放弃应得的地位与尊严。除此之外,自三皇五帝起,我国便是最先进文明的国家,当世亦不能故步自封,而应找到一条突破藩篱的道路。诸位将军,朕相信数百年之后,后世必能认同你们,称颂尔等为国家社稷立下的功劳。”
既然这些人已经是站在帝国上层的人物,朱高煦便不吝说出角度较高的言辞。大伙儿怎么理解,那便是他们自己应该领悟的事了。
盛庸捧着酒碗弯腰道:“圣上雄心壮志,臣能随行其中,为圣上驱驰,深感荣幸之至。”
平安道:“圣上下旨攻打何处,自有圣上的道理。臣当然照办。”
柳升道:“臣愿将圣上之威名,宣扬四海。”
朱高煦举起酒碗道:“干了!”
“干!”文武大臣们附和道。
大将们在木盘上搁下酒碗,便一起跪伏于地,向朱高煦再次叩拜。他们起身后,盛庸抱拳道:“臣等请圣上,静候捷报。”
朱高煦点了点头,抬起手轻轻挥了一下。
盛庸等告辞后退,然后接过侍卫们送上的缰绳,牵着马向江畔的码头去了。朱高煦率众仍然站在原地,目送大将们启程。
就在这时,天空忽然落下了阵阵雨点。太监的声音道:“快把伞拿过来。”
春雨很快下成一片,雨不大、却已让前面的景象都笼罩在了雨幕之中。不远处那些戴着宽檐帽、穿着整洁礼服的将士们,在雨中列队,仍然军容整肃一动不动,与朱高煦一起观望着江边。
待码头上的两艘渡船、载着大将与护卫骑兵离岸了,朱高煦才转身离开了亭子。
朱高煦上了四马驱动的銮驾,带着仪仗大队回城。他从窗户往外看,一条汇入大江的河流进入了眼帘。河岸的垂柳已经发了嫩绿的新叶,在蒙蒙的小雨、轻风中摇曳,此刻烟雨笼罩的景色同样充满了春季的气息。
蓦然回顾,朱高煦才想到,自己正式登基之后,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
这整三年里,朱高煦干了很多事;但乍一想,他竟然好像没有甚么特别宏伟的功绩。他北征过蒙古,然而蒙古诸部的活动与之前区别不大;在安南国部署过一场战争,不过安南国在永乐年间就已经被征服,朱高煦甚至让安南国的王族复国了;明军水师下过西洋,同样是永乐年间就干过的事。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