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重生七零小村女 (红小酥)



经大妈指点,小秋绕了个小弯儿,就找到了卖油条的地方,却是个国营的饭店,兼卖早餐。走进去,店面与县城的红旗饭店大同小异,简陋的大堂摆着四五套木质桌椅,窗口打饭……旁边一个小窗口是交钱开票的地方。

她看了看,除了油条豆浆,还有豆腐脑和甜沫儿,前三样几乎各地都有,甜沫儿却是省城J市的特色小食,是一种加了各种调料的面粥,一般有花生、红豆、面筋、粉条、时蔬等,主料则是玉米面或者小米面。

小秋看了看那一大锅咕嘟着冒着泡儿的甜沫儿,色泽金黄,热气飘逸,带出浓郁的香味儿直扑鼻子,惹得她下意识地吞了口口水。

卖早餐的是个四十多岁的胖大叔,看着小秋的模样很有趣,爽朗笑道:“丫头,想吃甜沫儿得先去那边那个窗口开票,开了票就能过来打甜沫儿了。”

小秋多少有些不好意思,讪笑着道了谢,开票拿早餐,匆匆走出了早餐店。

街上的人多了些,却都是出门上班上学的,街道两旁寥落清净,没有商店,也没有摊贩……好吧,是她想太多了,印象中,当年有一篇报道,是关于郊区农民进京卖菜的事情。农民进城卖菜都能当新闻报道,可见还是新鲜事儿……那事儿好像是81还是82年了。如今刚进78年,还有好几年呢!

想明白之后,小秋就收起种种不现实的想头,乖乖地开始跟着郑秋实学习。学习的方式与在泰平卫生院的时候差不多,仍旧是郑秋实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看诊、去看着抓药、炮药,甚至亲自看着煎药……但很快,小秋也发现了不同,即便郑秋实回到省中医院后,也不像泰平卫生院那般随便自在了。

小地方有小地方的悠闲随意,大地方有大地方的信息、科研条件优势……真是各有利弊,本就两难全啊!

王利民把小秋交给郑秋实之后,就去联络省城的工厂、单位,他也没想着一下子就把鸡蛋卖到省城来,不过想着,能了解了解情况也好,鸡蛋没法卖过来,能卖别的也行啊!

这一联系,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个新买卖。J市油厂主产花生油,常年大量收购花生,王利民算了一下,价格比往镇上的收购站送贵了不少,若是收花生送省城送,除去运费和损耗,竟然还有利润可赚。

三合村,乃至泰平公社和相邻的义和公社、柳河公社,都是老黄河故道,土壤以砂壤土质为主。沙壤土不利于水肥保持,不如红壤土肥沃,但却很适合种植地生经济作物,比如花生、地瓜、山药等等。只不过,村里的人种地的主要目的是填饱肚子,所以种的也是麦子和玉米为主。花生地瓜都有种,却只是补充的,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有限。

若是能够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再收购了往省城送……一斤里赚两分,一万斤也能有二百。油厂敞开的收,几万斤、几十万斤……那就是许许多多个二百!

原本,油厂的花生也是需要调拨的,都是国家的供销系统收购了,再统一分派计划,然后调拨。这样一来,油厂是年年吃不饱,一年有大半年的时间,机器都开不全,产量提不上去……

王利民来到时候也是巧了,刚刚有一名比较年轻的新厂长上任,准备做出一番成绩来,碰上王利民以大队的名义过来联系,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就把他叫到厂长办公室问了问。

王利民也没敢大包大揽地说一定能送多少来,他对自己村的花生产量有数,对周边村子的情况也有个大概了解。

第二百一十四章

王利民在心里合算了一下,给油厂的厂长报了个数。又连忙补充,说只是个大概产量,至于能收购多少,送过来多少,还得看具体操作。

别的不说,收购花生的本钱就大了,可不是收鸡蛋收鸡几百几千块就够的。往少了算,也得几万块才能转的开。

他说的比较保守,没有大包大揽,这个表现,反而让那位厂长对他的信任度增加了不少。这个人看着有些冒失,却不是吹牛漫天飞的那种人,收购花生的事或者可以交给他一试。

说了一回花生,那厂长又问起了大豆,说他们厂子也有豆油生产车间,豆子同样供应不足,基本是闲置状态。

王利民就说,他们那里也种豆子啊,北边和东边大片的荒地里种的都是豆子,因为豆子好养活啊,不咋用人管就长……真说起来,豆子比花生的产量可多多了。

两个人竟然聊得很投机,一聊就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这位陈玉生厂长与王利民交换了联系方式,并主动提出,只要王利民那边真的收到大量花生或者大豆,只需要负责运送到北镇就好,那边有一条货运火车线,可以直达省城,车皮由他们厂子里联系铁路解决。

要说王利民对收购花生大豆最大的担心可就是运输了,大批量的货物运输,指着他们村的骡车和拖拉机可不行,县里就一个运输队,一共四五辆货车,国营单位的活儿还忙不过来,他一个小农民根本排不上号……这要是只送到北镇,不过百十里路,用骡车、毛驴车、甚至牛车,就是人背肩扛,他也有信心把货送到!

公社的中学仍旧有夏收假和秋收假,故而,寒假和暑假也就相应的压缩了。过完十五,十七就开学,小秋在省城学习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十多天。

王利民是初七初八初九跑了三天厂子,与油厂达成初步协议后,再看时间,已经初十了,小秋要回家也没几天了,他索性就也不着急回去了,跑到省城周边的郊县转了一圈,愣是让他又找着一样好东西,那就是章 县特产大葱。

说起这个大葱来,与南方的小香葱差别巨大,比一般的北方大葱也高大得多。葱白那一段最高可达两米,加上葱叶的话,总长度甚至可达三米!而且,这大葱最大的优点就是水分足,脆、甜、不辣,做菜、生吃都是极好的。

年后不是收大葱的季节,储存了一个冬天的大葱,叶子早已经干枯,葱白表皮部分也干了,但那样一捆捆的,看上去仍旧很让人心喜。

赶巧了,有一个大队储存了不少大葱,准备年后拿出来卖个高价。恰好让王利民赶上,他问了问价格,才五分钱一斤,立刻就开口包圆了。

这边放下两百块钱押金,王利民就急火火地赶回了市区,然后直奔几个比较大的卖包子的饭店——这些地方一天卖几百上千个大葱猪肉馅儿包子,用葱量非常大。

王利民如今也算练出来了,胆量和口才都不错,跑了半天,就联络了几家饭店,通过其中一个饭店,还联系上了一辆解放汽车。

等他再回到郑秋实的宿舍,已经是两天后,不但做成了几车大葱的生意,还外加好几车大白菜……最让小秋惊讶的是,王利民居然还用背篓背了五只小猪仔回来,一个个肉滚滚黑乎乎的,哼哼唧唧叫个不停。

“爹,你咋跑这里来卖猪仔儿啊?咱们那里不也有吗?”小秋忍不住问。

王利民笑得见牙不见眼的,指着篓子里的小黑猪给小秋看:“你看这猪崽儿与咱们那里的可不一样,这脸长、额宽,骨架大,这可是有名的里岔黑猪,好喂、长膘,还不容易生病呢!”

小秋上一世隐约也听说过这个猪品种,貌似后来还成立了专门的品种延续繁育基地……

“爹,你咋认得这是里岔黑猪的?”

王利民嘿嘿一笑,略略压低了声音道:“我这是从农学院里买出来的,还能有错?”

农学院里还养猪?小秋下意识地想到这么一个问题,然后才想起来惊讶:“爹,你这几天不着家去哪里了,咋连农学院都混得这么熟了?”

王利民笑的一脸得意,却没有多说,只道:“你爹我已经把省城内外逛了个遍啦,连郊区差不多都走过来了。”

“咦!”小秋真是惊讶了,上一辈子一直郁郁,四十几岁就因病早逝的老爹,居然有这么出色的联络能力啊?若是,上一辈子娘和弟弟都好好地,爹是不是也会像如今这样,勇气满满,意气风发呢?

正月十四,王利民终于带着小秋一起坐上了回程的火车。

在火车上,王利民才与小秋道出了自己的一些打算:“秋啊,爹最多再养两年鸡,就准备不再干了!”

“哦?”小秋略感意外,但并不惊讶,只摆出洗耳恭听的样子。

看到女儿并没有大惊失色,更没有惊慌失措,王利民很是欣慰,笑着道:“爹想了,养鸡那活儿太累不说,风险还大……我盘算了,那个鸡场交给你大哥成海去干,有你大伯和大伯娘帮衬着,不是干不来。我不养鸡,但收鸡蛋收鸡的买卖还要干着,我也能替出手来,多联系联系其他买卖……”

小秋静静听着,听王利民说联络到了新买卖,顾不上养鸡场时,就指着被顺利放上火车的小猪仔道:“那爹还买它们回去?”

王利民却道:“这不是给咱一家人买的,咱家最多留两头,剩下的不管谁家分一分,不行就放在大队里养着……有这五头,就不愁以后留种儿,这种猪好喂,长肉快,不管谁家养,都行!”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